心痛!美麗的巴黎圣母院被熊熊大火吞噬。作為崇尚文化、熱愛藝術的民族,中國人民表達著對人類藝術瑰寶之殤的無限痛惜。 通過文學藝術、郵件照片、通信家書,巴黎圣母院早已走進無數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影響一代又一代人。1923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維克多·雨果同名小說的中譯本《活冤孽》。幾年后《孽海花》作者曾樸又推出譯作《鐘樓怪人》。1949年前后,陳敬容譯本《巴黎圣母院》出版,這個名字被沿用下來。文學史就是一部心靈史。愛憎分明的中國人,喜愛這部作品。 愛文化、愛藝術,追求正義、崇尚善良,是人類共通的情感。1956年第一部同名電影問世以后,巴黎圣母院通過銀幕,更加具體真實地矗立在我們面前。這座美麗的哥特式建筑,成為吉卜賽女郎艾絲美拉達美的象征、敲鐘人卡西莫多善的象征。 有文化、愛和平的中國人,對人類藝術明珠巴黎圣母院充滿歷史感情。中國人記得,在自己祖國飽受侵略凌辱,圓明園陷入熊熊大火之時,《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拍案而起,于1861年11月25日撰文,以出離憤怒的語言,強烈譴責帝國主義強盜的殘酷暴虐,為中國民眾、中國文化也是世界文明打抱不平。 100年前,留法勤工儉學的中國有志青年,住在昏暗潮濕、擁擠不堪的地下室,卻沒有忘記去參觀巴黎圣母院。新中國成立后,法國成為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巴黎圣母院形象離中國人更近了。特別是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發展,中國逐步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國,目前自費赴法旅游的中國人每年高達200多萬人次——巴黎圣母院蘊含了中國人的文化情結,這也是面對不幸我們為之心痛的原因。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之凋萎,情何以堪。特別是當真善美在曾經與現實中融為一體時,情感之深尤其如此。今天,我們的思緒穿越時空,同維克多·雨果在一起,嘆惋一座歷史建筑的損毀,更期待烈焰之后的美好重生。(記者 王立彬) |
相關閱讀:
- [ 04-17]巴黎圣母院火災是文明之慟
- [ 04-17]巴黎圣母院大火敲響文保警鐘
- [ 04-17]巴黎圣母院大火或系意外? 馬克龍欲5年完成重建
- [ 04-17]巴黎圣母院火災
- [ 04-17]巴黎圣母院塔尖大火中倒塌 美媒:9·11以來最恐怖畫面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