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18日電(記者 張子揚) 記者18日從中國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獲悉,近十年來,全國共接報文物古建筑火災392起,直接財產損失2808.9萬元人民幣。 其中30.2%為電氣原因引起,19.8%為用火不慎,玩火、吸煙各占5.3%,放火占5%,生產作業占2.9%,自燃占1.9%,雷擊占0.8%,原因不明確的占8.5%,其他原因占20.4%。比較突出的是:2014年云南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火災,過火面積近百畝,燒毀房屋242棟;貴州黔東南州報京大寨火災,燒毀房屋148棟,使300多年的侗族村寨核心區域化為灰燼;2015年云南大理州拱辰樓火災,使600多年歷史古跡全被燒毀。 據介紹,存在的突出問題隱患包括: ——建筑耐火等級低。多采用木質結構,易燃可燃物多,且建筑密度大,缺少防火分隔,一旦起火極易迅速蔓延。 ——用火用電不規范。違章動用明火,大量焚香點蠟燭,電氣線路私拉亂接、老化嚴重。 ——消防設施設備缺失。多數古建筑消防水源不足,缺乏必要的報警、噴淋和防雷設施,有的建筑面積和體量都很大,卻只配備數量極少的滅火器,無法滿足撲救初起火災的需要。 ——滅火自救力量匱乏。很多古建筑管理單位沒有建立滅火自救隊伍,已建成的也普遍自救能力不強,而且地處偏遠,路況復雜,專業消防力量很難及時到達、有效處置。 ——日常消防管理松懈。有些古建筑管理單位消防安全意識淡薄,責任不明確、制度不健全,人員不在崗、巡查不及時,消防工作長期處于無人管的狀態。 據知,為做好博物館和文物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去年9月至12月,應急管理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三部門聯合部署開展博物館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檢查。各級消防、文化、文物部門對7.13萬家博物館、文物建筑進行了消防安全檢查,排查火災隱患10.1萬處,消防安全形勢逐步好轉,應急處置能力明顯提高,消防安全設施日益改善,長效監管機制不斷健全。(完) |
相關閱讀:
- [ 04-18]龍巖市發改委加快推動企業創新平臺建設
- [ 04-18]福州城區水系治理打響“清盤戰” 創新“三步走”驗收
- [ 04-18]中國鐘表設計大賽將在漳啟幕 創新經典時尚為主題
- [ 04-17]匠心設計創新時代 2019石獅國際時裝周開幕
- [ 04-17]中國奢侈品零售創新國際峰會召開,崔佧(TRECA)談消費者理念重塑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