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藝術家陳羿州:創造極具個人特征的“大寫意”陶藝
2019-05-06 09:05:22??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責任編輯:周冬 我來說兩句 |
陳羿州 國際在線消息:在當今的陶藝家之中,追求標新立異者不乏其人。“陶藝”的概念也一度成為了陶瓷藝術界的新時尚。在由西方觀念主導下的“當代陶藝”創作的大環境之中,也不乏有能真正認清自我、品味及傳承傳統藝術精髓、真正達到文化大同、融合為一的陶藝家,陳羿州就是其中的突出者。 陳羿州,出生于江西省樟樹市,澳門科技大學美術學博士,高級工藝美術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沈陽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輕工業陶瓷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羿州的作品曾得到了王錫良、周國楨、張道一等多位藝術界前輩的高度評價。 陳羿州作品《乳育》 攝影 陳羿州 陳羿州作品《遠古》 攝影 陳羿州 陶藝作品是內心情感解讀的窗戶 為了能使自身陶藝作品更加突顯其對于中國傳統陶藝精髓的傳承,陳羿州多次前往霍去病墓前、陜西美術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全國各大遺址及博物館進行實地考察,其對霍去病的石雕頗感興趣。陳羿州認為,正是這種圓潤古樸,因式造型的藝術,才是藝術表現的最高形式。陳羿州表示:“陶藝應該是活的,而這種活的并不是如其他藝術家所談論到的一樣,僅是融入自身的情感于自己的作品之中,還應該給觀者打開一扇可以解讀你內心情感的窗戶。而這窗戶,便是在相同背景之下所展示出來的特性。” 陳羿州作品《森林之歌》 攝影陳羿州 陳羿州作品《在人間》 攝影 陳羿州 用觀眾的解讀讓藝術“活起來” 藝術作品的形制是死的,但是每個人根據自身不同的理解和解讀,就能讓藝術“活”過來,甚至旺盛起來。陳羿州認為,觀者對它的解讀,是一種再創造,是在繼他之后對陶藝生命的再賦予。 陳羿州作品《問道》 攝影 陳羿州 |
相關閱讀:
- [ 05-06]加快古雷碼頭集群建設 助力臨港工業發展
- [ 05-06]數字成為福州城市發展潮流,各行各業全面融入數字化建設
- [ 05-06]龍巖數字產業發展項目在榕對接 莆田5G試驗網開通
- [ 05-06]為社區發展建言獻策 在廈臺胞幫助廈門提升社區治理水平
- [ 05-06]廈門一項兒童圖書館計劃入選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計劃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