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至今年3月底,寶安區紀委監委先后4次組織各單位結合典型案例開展警示教育,并對察訪發現的查違執法、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市容整治等47個不作為慢作為問題予以曝光,因‘四風’問題處分107人。在寶安區開展的作風整治行動中,各單位通過自查自糾發現突出問題2673個,制定整改措施3325條。”這是日前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公布的一組作風整治數據。 事實上,該區這場持續開展的作風整治與去年發生的一場安全事故不無關系。 2018年4月5日,寶安區石巖街道水田社區石場路一處正在施工的混凝土攪拌站發生坍塌事故,兩人當場死亡,三人受傷被送往醫院。倒塌的混凝土攪拌站由于存在較大安全隱患,此前,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寶安管理局曾多次發函給區土地規劃監察局,要求盡快核實查處。 “混凝土攪拌站違法修建一年多,卻始終沒能徹底拆除,最終導致安全事故發生,難道執法人員巡查時真的沒有發現?”這起本不該發生的安全事故,引起了寶安區紀委監委的注意,并迅速成立調查組,核查背后是否存在腐敗和履職不力等問題。 調查組發現,多部門先后17次下發督辦通知要求拆除該攪拌站,可街道執法隊收到督辦函后,每次都是走個形式,不拆或拆除部分設施,導致攪拌站主體工程長期“屹立不倒”,督辦通知淪為一紙空文。 隨著調查的深入,調查組挖掘出了該攪拌站長期“屹立不倒”背后的“貓膩”。原來,清查違法建筑工作主要由街道執法隊開展,可每次街道執法隊組織清拆前,就會接到“神秘電話”,表示該項目正在辦理臨時用地審批手續,要求執法隊暫緩執法或者“拆小留大”。調查發現,來電者正是寶安區土地規劃監察局時任副局長關儉。 關儉于2017年2月擔任寶安區土地規劃監察局副局長,分管查違工作,掌握著該區違法建筑的“生殺大權”。隨著權力變大,誘惑增多,關儉非但沒有及時筑牢思想防線,反而更加膽大妄為。 2017年中秋節前夕,攪拌站老板林某以咨詢業務為由,主動結交關儉,百般示好。林某多次宴請關儉,邀請其參加娛樂活動,贈送高檔煙酒、手機等貴重財物和禮金,關儉都來者不拒、欣然接受。 林某的“百般討好”換來了關儉的“悉心關照”。每當林某的攪拌站遇到麻煩時,關儉都會幫其“化險為夷”。就在事故發生前不久,深圳市規劃國土委寶安管理局再次向該區土地規劃監察局發出督辦通知,要求清拆該攪拌站。關儉作為分管領導示意,僅將文件轉發至街道層面,而沒有下發通知,有意降低督導力度。一起本可避免的安全事故,就這樣一次次地在人為干預下發生了。 被調查之初,關儉仍抱有僥幸心理,認為自己可以逃過一劫,但在鐵證面前,最終低頭認罪并主動交代其他違紀違法事實。經調查核實,關儉多次收受企業主所送財物,替人“打招呼”、擺平“難題”。 2018年9月6日,寶安區人民法院公開審理了關儉涉嫌濫用職權罪、受賄罪一案,并當庭宣判。關儉因犯濫用職權罪、受賄罪,數罪并罰決定執行有期徒刑3年,并處罰金人民幣20萬元。 除關儉外,坍塌事故中另有17名相關人員被立案查處,其中石巖街道執法隊原隊長趙某某等15名公職人員分別受到撤職、記大過等處分,2名企業負責人因單位行賄罪、重大事故責任罪均被判處有期徒刑10個月及罰金人民幣5萬元。 “石巖坍塌事故的背后,不僅有以權謀私的違法行為,更暴露出干部不擔當、不作為等作風問題。一些基層干部職責意識淡薄,明知違法也不敢堅持原則。”寶安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區監委主任張現軍說,“我們要推進作風建設,強化主體責任落實,層層傳導壓力,壓實管黨治黨第一責任人責任,形成頭雁效應。” 寶安區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要針對目前作風方面存在的問題,加大監督執紀力度,持續開展專項治理,促進干部作風明顯提升。為此,寶安區以此次安全事故為教訓,啟動作風整治行動。該區紀委監委堅持問題導向,召開全區干部作風建設大會,通報典型案例,組織觀看關儉案警示教育片,并責成相關責任單位負責人在會上作公開檢討。出臺《關于整治慢作為不作為亂作為激勵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實施方案》,提出用自查自糾一批突出問題、嚴肅查處一批典型案件、建立完善一批規章制度、開展一批宣傳教育活動、開展一批作風評議活動等“五個一批”措施,確保作風建設取得實效。 今年3月,該區紀委監委又制定行動方案,進一步深化作風建設。該區利用網絡、新媒體等平臺,建立投訴舉報專區,暢通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突出問題反映渠道。通過強化日常監督,開展常態化察訪,緊盯紀律松弛、慵懶散漫頑疾。在巡察中加強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的監督檢查,并督促抓好整改。此外,將開展隱形變異“四風”問題的專項治理。 截至3月底,該區紀委監委針對基層執法、服務引導企業、公共服務、制度機制等4方面的作風建設,組織相關單位向區內民營企業家代表收集了20條意見。在全區開展廉政風險點排查,共梳理排查廉政風險點6795個,提出防范措施8431項,制作風險防控圖1892張。 |
相關閱讀:
- [ 05-06]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中國發展的“磁吸力”越來越強
- [ 05-06]生態天津 綠色發展——津沽大地崛起“綠巨人”
- [ 05-06](受權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
- [ 05-06]泉州對生態綠色農業發展專項資金全程跟蹤問效
- [ 05-06]中國涉外法律服務加快發展 相關開放政策取得顯著成效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