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加德滿都5月8日電 特稿:妙手回春的“文明工匠” 新華社記者 周盛平 “我四海為家,哪里有文物損壞,就去哪里干活。”2017年春天,周建國把“新家”安到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這一回,他的任務是給當地一座神廟“療傷”。 從洛陽到西藏,再到加德滿都,56歲的周建國幾乎一輩子都在跟文物打交道。他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已工作大約30年。 加德滿都的杜巴廣場是一處古老的皇家廣場,現存十多座宮殿庭院,包括高30米的九層神廟。2015年4月25日的大地震,使九層神廟嚴重受損。此后,九層神廟保護修復成為中國政府援尼震后重建的重點項目。 周建國是九層神廟修復項目現場技術主管。在他看來,治愈眼前這座受了重傷的九層神廟,不僅僅意味著修復一處世界文化遺產,更重要的是為子孫后代拯救世界多樣文明中的一抹亮色。 塑料布下的世界文化遺產 九層神廟底部的五層,圍成四合院狀,上面四個角落有4座高矮不一的塔樓。塔里的木制樓梯狹小,門大多低矮,通過的時候必須低頭彎腰。周建國和他的同事們每天在塔樓里爬上爬下。 “里面的一磚一瓦,現在都比較清楚了。”看著堆了一地的構件,周建國靠著被磨得光滑的樓梯扶手,語氣輕松而自豪。 兩年前的5月,周建國他們剛來時,情形完全不同。當時,雖然大地震已過去兩年,總面積5600多平方米的九層神廟得到的所有保護,還只是蒙在頂上的塑料布。項目中方協調人郭倩如記得很清楚,那時的神廟,斷壁殘垣,險象環生,“白天不敢進,晚上也睡不好”。但為了文物安全,他們一次次地進去排查,有時甚至就睡在里面。 為了避免更多二次傷害,先要對建筑體進行加固和防漏水處理:無論是底基還是塔樓,全部是里二三層防護架、外二三層支撐架,封得嚴嚴實實。 周建國與記者交談時,不時地看幾眼修復現場,不遠處,一些尼泊爾工人正在防護架上忙碌。 作為援外項目,中方的十來個人都是技術指導師和協調員,工人和工匠全部是當地人。2017年開工后的搶險階段聘了大約200人,目前仍有約100名工人和工匠在項目工地。除了克服語言障礙,溝通修復理念也是一樁要緊事。 不要返老還童,爭取帶病延年 既然是合作修復項目,有時就不免產生分歧。比如說,談到構件長度,尼泊爾人喜歡用英寸,而中國人習慣用公分。幾個回合下來,中方讓步:入鄉隨俗,改用英寸。 但有些分歧,周建國和他的團隊絕不讓步。 例如,門框上的柱子壞了一點,補起來很費勁,尼方要換一根新的,中方不同意。 再如,一些有自然磨損的地方,尼方希望借機讓它“煥然一新”,中方卻主張順其自然。 這就涉及理念問題。談起文物修復,周建國強調“最小干預”“盡量恢復原貌”“最大化保存完整性和真實性”。 周建國說,不少尼泊爾工匠技術過硬、經驗豐富,但對“修舊如舊”的理念一開始并不很認同。在碰撞中融合,大家都看到和吸納了彼此的長處。時間長了,工匠們漸漸認同了這種“原汁原味”感。 為實現“修舊如舊”,在搶險階段結束后,工作團隊會盡可能地搜集、甄別、整理舊構件,分門別類做好標記,能保留的盡量保留,能利用的盡量利用。由于地震期間摔壞和后期損壞的構件特別多,又沒有圖紙和照片,需要一根根拼起來重新裝配或復制。盡管麻煩,但必須這么做。 著名建筑家梁思成說過,“保護文物建筑就是要使它帶病延年,而不是返老還童”。 這一理念,讓九層神廟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得到保障,換句話說,這處世界文化遺產的“魂”得以復原。 妙手工匠修復文明的“春天” 在一個存放神廟部件的儲藏室,記者看到很多用來支撐屋檐的長條形木板——斜撐。斜撐上雕刻著形形色色的女神、怪獸、動物。“水牛、獅子、鹿、蛇、馬、山羊、孔雀……全是動物,太多了,估計有一兩百種。”周建國說,這些東西的尺寸、位置、大小等都很有講究、很有故事。 一些工匠正在另一個房間雕刻,每人面前擺放了幾十把大小、粗細不一的刻刀,據說標準的一套共有45把刻刀。“這些師傅的手工可真厲害,不需要有畫擺在眼前做參照,他們拿起來就雕,形象都在腦子里,雕完后栩栩如生,各具特色。”周建國感慨。 記者拿起一個巴掌大小的龍木雕,問需要刻多久,得到的回答是:一個工匠需要雕七八天。難怪神廟修復工期預計需要5年! 除了傳統理念和工藝,中方一些先進的技術手段也已應用在九層神廟修復上。應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邀請,浙江大學文物數字化團隊利用數字化技術,全面記錄神廟的現狀和文物歷史信息。這樣一來,周建國團隊的修繕成果將得到可視化的闡釋和共享。 九層神廟修復項目的業主是尼泊爾文化、旅游和民航部下屬的文物局。該局執行局長高塔姆告訴記者,中尼這一項目合作是值得向全世界宣介的典范。據了解,為共享信息、交流經驗,有關各方計劃在加德滿都召開一次研討會,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在尼進行文物修復的其他國家同行等,一起探討對世界文化瑰寶的更好保護。 九層神廟又稱巴桑塔布爾塔。尼泊爾語中,巴桑塔布爾意為“春天之地”。經過周建國等中尼文物修復工作者妙手回春,九層神廟終將以“原有的模樣”迎來新的春天。 |
相關閱讀:
- [ 04-03]通訊:從蓋房小工到“鐵路工匠”——記一名老撾小伙在中老鐵路上的成長
- [ 10-30]技驚四座 中國“年輕工匠”對未來“不將就”
- [ 10-20]世界技能大賽閉幕 中國“年輕工匠”創歷史最佳
- [ 03-31]記者調查:探尋國外“工匠精神”的精髓
- [ 05-22]日本工匠“復活”恐龍 逼真再現侏羅紀霸主(圖)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