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貝聿銘:我和我的建筑像竹子,風雨再大也只是彎彎腰 中新網5月17日電 綜合報道,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他把自己設計的建筑留在了4個大洲、10個國家的土地,幾乎拿遍建筑界所有的世界頂級獎項,被譽為“世界現代建筑最后的大師”、“光線魔術師”,也被認為“創造了本世紀最美麗的內部空間和外部造型。”貝聿銘曾說:“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風雨,也只是彎彎腰而已。” 出身名門望族,年少赴美追夢 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生于廣州,祖籍蘇州。其家族被媒體稱為“可能是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曾是 “蘇州四富”之一,后來持續興旺。 少年時代,貝聿銘在蘇州度過一段時光。他整日穿梭在獅子林、西花橋巷,假山中的山洞、池塘、石橋、瀑布,在貝聿銘心中埋下“建筑”的種子,這些傳統中國文化的印跡,讓他意識到,建筑對生活的意義。 后來,貝聿銘隨家人搬到上海,他有空就去看正在建設的上海國際飯店。也許從那時起,“建筑”的種子就開始在貝聿銘的心里漸漸萌發。 高中畢業后,父親本來希望貝聿銘赴英國攻讀經濟學。但是貝聿銘卻赴美國求學追夢,先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筑。 投筆從商,漸入公共建筑設計佳境 1945年,在哈佛讀研究生的貝聿銘被聘請為哈佛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1948年,貝聿銘加盟房地產開發商,擔任建筑研究部主任。這成為貝聿銘人生軌跡轉變的一個節點。 貝聿銘的職業生涯從設計公寓起步。戰后龐大的需求,讓他承接了無數城市規劃、居民房的工程。特別是他在費城設計的三層社會公寓,因為既有建筑美感又經濟實用,深受工薪階層的歡迎。 后來,貝聿銘的設計對象逐步轉向公共建筑。 1955年,貝聿銘建立建筑師事務所。之后,美國國家大氣層研究中心的設計,讓他在美國建筑界廣為人知。 貝聿銘所設計的肯尼迪圖書館,耗時15年,被公認為美國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國建筑界因此將1979年稱為“貝聿銘年”,并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筑學院金質獎章。 最美的建筑,建筑在時間之上 法國盧浮宮的重建計劃,使貝聿銘飽受非議,卻更加歷練了他,使他堅持自己的設計初心。 質疑從改建之初就開始,“法國這么多藝術家,沒有一個人能承擔起這項工程么?為什么要找一個外國人?” 設計方案初定,貝聿銘打算新建金字塔形入口。90%法國人反對這一方案,稱“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盧浮宮”。法國文化部長公開批評,盧浮宮前的這座金字塔是“一顆寒磣的鉆石”。 為了說服法國人,貝聿銘曾在拿破侖廣場上建造了一座1:1的實體模型,供民眾評鑒。 1988年,玻璃金字塔落成,貝聿銘被授予法國最為尊貴的榮譽騎士勛章。當記者采訪他時,他卻保持一貫的低姿態說:“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風雨,也只是彎彎腰而已。” 法國人對玻璃金字塔的評價,口風大變,稱其為“盧浮宮里飛來的一顆巨大寶石”,也印證了貝聿銘的話“最美的建筑,應該是建筑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 完成“一生中的一件大事” 貝聿銘“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是設計建造了香港的地標性建筑—中銀大廈。 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曾任中國銀行的行長。1918年,貝祖詒創立了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當時,貝聿銘才1歲。 64年后,已是花甲之年的貝聿銘,重回少年成長地香港。為了向父親所做的光輝業績致敬,他接下設計中銀大廈的業務,希望賦予其“中國人的雄心”。 面對1.3億美元并不寬裕的預算,貝聿銘采用復合材料拼接技術,用混凝土固定了所有的結構組成,使得其結構鋼筋的使用只占到傳統技術的65%。 外形像雨后春筍的中銀大廈,落成即為當時香港第一高樓,使用面積是一旁香港匯豐銀行的兩倍,而造價不及其五分之一。 封筆之作獻給故里 無論走到哪里,貝聿銘時時不忘,自己的根在家鄉,總是向別人介紹說“我來自中國蘇州。” 2002年,85歲高齡的他,凝聚自己一生的智慧,將封筆之作獻給了自己的故里,蘇州博物館新館,貝聿銘親切地稱其為“最親愛的小女兒”。 貝聿銘為新館確定了“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理念,有生之年能有機會為故鄉留下一個紀念,他倍感感恩榮幸。 蘇博新館的精華之一,在于主庭院的山水園。為此,貝聿銘煞費苦心,他將中國古典的山水畫融入到設計理念中,“以壁為紙,以石為繪”,用石片來仿宋人米芾的“米氏云山”,呈現出一幅3D立體水墨山水。當時,一臺升降機把各塊石片上上下下擺弄了一周,才調到了貝律銘心中最完美的樣子。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貝聿銘認為,建筑是一種社會藝術的形式,而不是流行風尚。他讓光線來做設計,運用幾何形狀,喜好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鋼材四種建筑材料。 貝聿銘多年的合作伙伴亨利考伯,形容他是“文化意義上的男扮女裝者”。“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他創造的有著中國風的西方建筑,無一例外的成為了全世界的瑰寶和財富。 將中國傳統建筑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香山飯店,依照桃花源靈感建造的日本美秀美術館,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卡塔爾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貝聿銘的建筑設計幾乎享譽全球。 大師已經逝去,但其留下的建筑仍可供我們參觀游覽。“讓更多的人來建設自己的祖國”,這是貝聿銘心中的一個夙愿,有待后人一起去實現。(完) |
相關閱讀:
- [ 05-17]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去世 享年102歲
- [ 05-17]追憶大師!聽貝聿銘先生談中國建筑
- [ 05-17]最著名的華人建筑師:貝聿銘,于2019年5月16日離世。享年102歲。
- [ 05-17]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逝世 享年102歲
- [ 05-17]華裔建筑師貝聿銘16日逝世 細數大師的建筑生涯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