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起來!公益演出不打折扣 5月14日,北京市東城區特殊教育學校的階梯教室里,響起了悅耳動聽的歌聲。 約120名特殊孩子,聽到了國家大劇院合唱團唱起的經典歌謠,《讓我們蕩起雙槳》《黑貓警長之歌》《藍精靈之歌》《青春舞曲》《歌聲與微笑》……午后時光在藝術的美妙氛圍里變得異常動人。在演出中,藝術家們增加了肢體動作,傳遞音樂的律動。孩子們從最開始的好奇,到慢慢隨著音樂的節拍晃動身體,有的還情不自禁跟著哼唱起來,笑容洋溢臉龐。 “當看到觀眾臉上的笑容,特別是特殊教育學校孩子臉上的笑容,一切勞累都消失了,這是我們最欣慰的時刻!”國家大劇院辦公室統籌中心相關工作人員劉汝麟說。 每一次“走出去”的成功,除了臺上藝術家們的精湛表現,也離不開幕后工作人員的辛勞付出,甚至還要克服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較困難的是資源整合工作,如何與眾多藝術家協調檔期,如何選擇合適的演出場地,并根據場地特色對表演形式進行匹配等等。為此演出部的同事們多方協調藝術家,各部門場地負責人協調場地,大家通力協作。”劉汝麟表示。 具體到執行過程,太多細節需要考慮。以走進北京日報社這場演出為例,從確定演出日期到與藝術家溝通,從前期場地踏勘、舞臺設置到演出當日舞臺搭建、坐席擺放等,都可謂細碎而繁瑣,細致到要明確演出場地電視屏幕尺寸,因為要播放活動背景畫面,還要確認貨梯尺寸,因為要運送舞臺設備……看似一場相對簡單的室內樂演出,其實幕后工作并不簡單,相關工作人員為此付出了很多辛勞。公益演出,不打折扣,也不縮水! 自2012年五月音樂節推出“走出去”公益演出,這一走便是8年。8年間,通過每年約20場的公益演出,更多人享受到了室內樂藝術為生活帶來的美好,同時也讓五月音樂節成為“消費得起,享受得了”的大眾藝術節日。而這,正是對國家大劇院一貫以來“藝術改變生活”核心價值理念的忠實踐行! 美起來!文化中心惠及于民 “呂思清老師快累死了!”說這話的是國家大劇院演出部副部長王路藜。快言快語、直言直語的她,說出了五月音樂節“走出去”公益演出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成規模、越來越有輻射力的一個原因,那就是藝術家們不遺余力的鼎力支持。 4月30日雄安新區音樂會,是五月音樂節“走出去”頭炮。當天,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藝術總監、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攜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合唱團,為雄安新區建設者、開拓者送上精神慰問大餐。“演出是下午3點,早上8點呂思清老師就從順義的家出發了,早飯都沒吃。路上兩個鐘頭,他一直在補覺。到了雄安就開始排練,早飯仍顧不上吃,然后就開始演出。”王路藜說。 今年五月音樂節,呂思清要在十幾天時間里參加4場公益演出,如此頻率實在瘋狂。事實上,除了演出,他還要參加快閃拍攝、媒體采訪等一系列活動。“經常是早出晚歸,對我們的各項活動竭盡所能配合。他對五月音樂節的上心程度、無私程度,真的讓人非常佩服!”王路藜由衷感嘆。 除了呂思清,其他藝術家也都是非常配合、無償參與。琵琶演奏家吳蠻、小號演奏家戴中暉、牧童笛演奏家史戴芬·譚明恩,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北京管樂交響樂團、哥本哈根古樂團……中外知名藝術家們將最精湛的藝術表演送到大眾身邊。 五月音樂節“走出去”,一年又一年,不僅參與藝術家“咖位”越來越高,其觸角也越來越廣——今年首次擴大至京冀地區,藝術家們走進北京新“兩翼”——北京城市副中心與雄安新區。 同時,傳播手段也更為多元,大劇院積極探索高雅藝術與高新科技的融合,打造“線上大劇院”,讓高雅藝術惠及更多觀眾。五月音樂節期間,不僅對五月音樂節公益演出重點場次進行直播,還對在大劇院上演的重點場次、重點項目進行線上直播。就在5月11日,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天路》“4K+5G”演出直播,微博事件互動人數達5180萬人次,370萬觀眾通過線上平臺觀看了直播。 “無償參與公益演出活動,是國家大劇院組織藝術家服務社會、回饋市民的一項重要公益舉措。”國家大劇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趙佳琛說:“五月音樂節公益演出活動,參與的藝術家都予以了大力支持,他們走進城市的不同角落,與市民進行藝術互動,讓更多人享受到了藝術的美好,也讓更多人感受到了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文化風貌、精神韻味。” |
相關閱讀:
- [ 05-15]現代京劇《紅軍故事》為小學生專場演出
- [ 05-11]廈門文化館志愿者慰問演出上演 致敬環衛工人
- [ 05-10]第六屆“夢想成真”五月演出季突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特色
- [ 05-09]甘肅高校演出原創歌舞劇《裕固風華》
- [ 04-24]京劇大師楊寶森誕辰110周年紀念演出將開啟
- [ 04-22]演出現場放錄音 公然假唱可有底線?
- [ 04-12]集美區誠毅合唱團赴日演出獲最佳表演獎
- [ 04-08]大劇院歌劇節公布演出安排
- [ 04-12]廈門集美區誠毅合唱團赴日演出獲最佳表演獎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