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訊(記者 李紅艷)沒有交響的恢弘震撼,也沒有獨奏的華麗炫技,小而美的室內樂也許不夠有“流量”。然而,當它在城市的某個空間優雅流淌,當它在不經意間溫暖到你、打動到你,那種明媚與美好也許最能詮釋音樂藝術的力量。這個五月,在北京這座城市,太多人已經歷或者正經歷這樣的美好。
4月30日,一場在雄安新區的公益演出拉開了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的序幕,截至5月16日,公益演出已完成20場計劃表中的13場,從學校到社區,從機關到銀行,從報業大樓到消防中隊,從冬奧組委到城市副中心……形式各異的室內樂藝術在城市不同角落接連呈現,讓更多人走近、了解、愛上這一藝術形式。
普及高雅藝術,國家大劇院親民、為民、惠民;推廣室內樂,五月音樂節做精、做細、做廣。
走起來!最近距離感受藝術
說是“舞臺”,其實是由消防車和消防摩托臨時圍出來的一片區域。不過,當《四個牧馬人》《塞維利亞的理發師》等經典曲目奏響,人們早已忘記演出條件的簡陋。
5月12日,第11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五月音樂節“走出去”公益演出走進北京西城區東經路消防中隊,著名小號演奏家戴中暉率領小號重奏團,為40多名消防官兵獻上一場高水準表演。演出過程中,戴中暉對銅管樂器藝術表現形式進行了生動講解。精彩演出還吸引了不少周邊居民前來,與消防隊員一同觀看,一同鼓掌喝彩。
這樣溫情的畫面,還有很多——
5月5日,在西城區自忠小學二層報告廳,國家大劇院歌劇演員隊的藝術家們唱響經典:《大海啊,故鄉》《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斗牛士之歌》《我的太陽》……學生們沉浸在悠揚的歌曲聲中。每首曲目還配有專業且風趣的導賞,學生們在感受音樂魅力的同時,對歌唱藝術也有了更多認知。
5月14日,北京管樂交響樂團木管五重奏組合來到北京日報社,為一線采編人員帶來一場精彩的五重奏音樂會。耳熟能詳的《四小天鵝》、活潑生動的《匈牙利舞曲第五號》、優美輕靈的《天空之城》……在藝術家們的生動解說與傾情演奏中,聽者只嘆時間流逝之快,“還沒聽夠,下次能不能長一點呀!”“一年來一次,太少啦,能不能多來幾次呢!”
同樣在5月14日,琵琶演奏家吳蠻與世界吹管樂名家們走進冬奧組委所在地首鋼工業園區,為備戰冬奧的組委會工作人員們帶來了一場精心準備的演出。一曲融合琵琶、大嗩吶、笙、長笛和電子音的《吶喊》驚艷開場,既傳統又現代,令人耳目一新。
……
在這些獨特的城市空間里,藝術的力量潛移默化。離大眾近一些,再近一些,為他們帶來一次次因藝術而生、如沐春風的獨特體驗和難忘經歷。對國家大劇院、藝術團體、藝術家們而言,這是最美好的事情!
忙起來!公益演出不打折扣
5月14日,北京市東城區特殊教育學校的階梯教室里,響起了悅耳動聽的歌聲。
約120名特殊孩子,聽到了國家大劇院合唱團唱起的經典歌謠,《讓我們蕩起雙槳》《黑貓警長之歌》《藍精靈之歌》《青春舞曲》《歌聲與微笑》……午后時光在藝術的美妙氛圍里變得異常動人。在演出中,藝術家們增加了肢體動作,傳遞音樂的律動。孩子們從最開始的好奇,到慢慢隨著音樂的節拍晃動身體,有的還情不自禁跟著哼唱起來,笑容洋溢臉龐。
“當看到觀眾臉上的笑容,特別是特殊教育學校孩子臉上的笑容,一切勞累都消失了,這是我們最欣慰的時刻!”國家大劇院辦公室統籌中心相關工作人員劉汝麟說。
每一次“走出去”的成功,除了臺上藝術家們的精湛表現,也離不開幕后工作人員的辛勞付出,甚至還要克服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較困難的是資源整合工作,如何與眾多藝術家協調檔期,如何選擇合適的演出場地,并根據場地特色對表演形式進行匹配等等。為此演出部的同事們多方協調藝術家,各部門場地負責人協調場地,大家通力協作。”劉汝麟表示。
具體到執行過程,太多細節需要考慮。以走進北京日報社這場演出為例,從確定演出日期到與藝術家溝通,從前期場地踏勘、舞臺設置到演出當日舞臺搭建、坐席擺放等,都可謂細碎而繁瑣,細致到要明確演出場地電視屏幕尺寸,因為要播放活動背景畫面,還要確認貨梯尺寸,因為要運送舞臺設備……看似一場相對簡單的室內樂演出,其實幕后工作并不簡單,相關工作人員為此付出了很多辛勞。公益演出,不打折扣,也不縮水!
自2012年五月音樂節推出“走出去”公益演出,這一走便是8年。8年間,通過每年約20場的公益演出,更多人享受到了室內樂藝術為生活帶來的美好,同時也讓五月音樂節成為“消費得起,享受得了”的大眾藝術節日。而這,正是對國家大劇院一貫以來“藝術改變生活”核心價值理念的忠實踐行!
美起來!文化中心惠及于民
“呂思清老師快累死了!”說這話的是國家大劇院演出部副部長王路藜。快言快語、直言直語的她,說出了五月音樂節“走出去”公益演出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成規模、越來越有輻射力的一個原因,那就是藝術家們不遺余力的鼎力支持。
4月30日雄安新區音樂會,是五月音樂節“走出去”頭炮。當天,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藝術總監、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攜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合唱團,為雄安新區建設者、開拓者送上精神慰問大餐。“演出是下午3點,早上8點呂思清老師就從順義的家出發了,早飯都沒吃。路上兩個鐘頭,他一直在補覺。到了雄安就開始排練,早飯仍顧不上吃,然后就開始演出。”王路藜說。
今年五月音樂節,呂思清要在十幾天時間里參加4場公益演出,如此頻率實在瘋狂。事實上,除了演出,他還要參加快閃拍攝、媒體采訪等一系列活動。“經常是早出晚歸,對我們的各項活動竭盡所能配合。他對五月音樂節的上心程度、無私程度,真的讓人非常佩服!”王路藜由衷感嘆。
除了呂思清,其他藝術家也都是非常配合、無償參與。琵琶演奏家吳蠻、小號演奏家戴中暉、牧童笛演奏家史戴芬·譚明恩,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北京管樂交響樂團、哥本哈根古樂團……中外知名藝術家們將最精湛的藝術表演送到大眾身邊。
五月音樂節“走出去”,一年又一年,不僅參與藝術家“咖位”越來越高,其觸角也越來越廣——今年首次擴大至京冀地區,藝術家們走進北京新“兩翼”——北京城市副中心與雄安新區。
同時,傳播手段也更為多元,大劇院積極探索高雅藝術與高新科技的融合,打造“線上大劇院”,讓高雅藝術惠及更多觀眾。五月音樂節期間,不僅對五月音樂節公益演出重點場次進行直播,還對在大劇院上演的重點場次、重點項目進行線上直播。就在5月11日,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天路》“4K+5G”演出直播,微博事件互動人數達5180萬人次,370萬觀眾通過線上平臺觀看了直播。
“無償參與公益演出活動,是國家大劇院組織藝術家服務社會、回饋市民的一項重要公益舉措。”國家大劇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趙佳琛說:“五月音樂節公益演出活動,參與的藝術家都予以了大力支持,他們走進城市的不同角落,與市民進行藝術互動,讓更多人享受到了藝術的美好,也讓更多人感受到了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文化風貌、精神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