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6日,在廣西欽州市貴臺鎮那邏村仿宋朝龍窯第117窯開窯現場,工作人員在搬運坭興陶制品。廣西欽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施寶業2013年投資300多萬元,在欽州市貴臺鎮那邏村仿制了一座窯體長22米、寬約2米、高1.8米的宋朝龍窯。龍窯是指古代用柴草、松枝燒制陶瓷的土窯,因其形似一條長龍,故名龍窯。貴臺龍窯采用松樹枝進行燒制,截至2019年5月26日的第117窯,已經燒制了近百萬件坭興陶制品。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5月26日,坭興陶收藏者在廣西欽州市貴臺鎮那邏村仿宋朝龍窯參觀選購剛出窯的坭興陶。廣西欽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施寶業2013年投資300多萬元,在欽州市貴臺鎮那邏村仿制了一座窯體長22米、寬約2米、高1.8米的宋朝龍窯。龍窯是指古代用柴草、松枝燒制陶瓷的土窯,因其形似一條長龍,故名龍窯。貴臺龍窯采用松樹枝進行燒制,截至2019年5月26日的第117窯,已經燒制了近百萬件坭興陶制品。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這是5月26日在廣西欽州市貴臺鎮那邏村仿宋朝龍窯拍攝的第117窯坭興陶制品。廣西欽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施寶業2013年投資300多萬元,在欽州市貴臺鎮那邏村仿制了一座窯體長22米、寬約2米、高1.8米的宋朝龍窯。龍窯是指古代用柴草、松枝燒制陶瓷的土窯,因其形似一條長龍,故名龍窯。貴臺龍窯采用松樹枝進行燒制,截至2019年5月26日的第117窯,已經燒制了近百萬件坭興陶制品。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5月26日,在廣西欽州市貴臺鎮那邏村仿宋朝龍窯第117窯開窯現場,施寶業在搬運燒化的坭興陶制品。廣西欽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施寶業2013年投資300多萬元,在欽州市貴臺鎮那邏村仿制了一座窯體長22米、寬約2米、高1.8米的宋朝龍窯。龍窯是指古代用柴草、松枝燒制陶瓷的土窯,因其形似一條長龍,故名龍窯。貴臺龍窯采用松樹枝進行燒制,截至2019年5月26日的第117窯,已經燒制了近百萬件坭興陶制品。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5月26日,在廣西欽州市貴臺鎮那邏村仿宋朝龍窯第117窯開窯現場,施寶業展示燒制好的坭興陶制品。廣西欽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施寶業2013年投資300多萬元,在欽州市貴臺鎮那邏村仿制了一座窯體長22米、寬約2米、高1.8米的宋朝龍窯。龍窯是指古代用柴草、松枝燒制陶瓷的土窯,因其形似一條長龍,故名龍窯。貴臺龍窯采用松樹枝進行燒制,截至2019年5月26日的第117窯,已經燒制了近百萬件坭興陶制品。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5月26日,在廣西欽州市貴臺鎮那邏村仿宋朝龍窯第117窯開窯現場,工作人員展示“流釉聚金”的坭興陶制品。廣西欽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施寶業2013年投資300多萬元,在欽州市貴臺鎮那邏村仿制了一座窯體長22米、寬約2米、高1.8米的宋朝龍窯。龍窯是指古代用柴草、松枝燒制陶瓷的土窯,因其形似一條長龍,故名龍窯。貴臺龍窯采用松樹枝進行燒制,截至2019年5月26日的第117窯,已經燒制了近百萬件坭興陶制品。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