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留學生在國外學習的時候,都曾收到過聲稱可以幫自己繳納“打折學費”的信息,打著“95折”“7折”“6折”的幌子,看似“誘人”的價格,實則卻是陷阱。 天上不會掉“餡餅”。學子被騙錢財只是一方面,更嚴重的是觸犯了當地法律,為圖所謂便宜,付出沉重代價。 “代繳學費” 被控重罪 對于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就讀的中國學生小李和小王來說,最近的經歷實在“糟心”。他們被控犯A類信用卡欺詐罪。其中,小李被控9項欺詐罪名,小王被控1項重罪和1項欺詐未遂輕罪。兩人被警方抓捕后繳納了5000美元保釋金獲釋,但兩人的護照都已被扣留。 根據兩人提交的證詞,一名陌生人通過短信聯系到了他們,聲稱可以6折代繳學費,同時還能用折扣價幫買汽車保險、幫付房租等,小李和小王便輕信了對方,答應讓對方代付學費。事實上,陌生人幫小李交學費所用的信用卡是盜用別人的,這些持卡人分布在美國的6個州,甚至還有一位遠在澳大利亞。 記者在查閱相關資料后發(fā)現,這樣的騙局并不鮮見,犯罪手法也高度一致。 常見的做法是,不法分子通過微信、短信、論壇等渠道發(fā)布一些“學費優(yōu)惠”的信息,聲稱自己的信用卡有返現折扣,而返現部分正是留學生可以省下的錢。發(fā)布該信息的不法分子聲稱,自己只為獲得信用卡積分。為取得留學生信任,他們甚至承諾可以在“代繳學費”成功后再收費。而留學生一旦同意讓對方代繳學費,不法分子就會盜刷別人的信用卡支付學子的學費,留學生在收到學校確認支付學費的郵件后,將錢轉賬給不法分子。當信用卡持卡人發(fā)現自己的信用卡被盜刷而報警后,校方認定已支付的學費無效,通知學生再次繳費,這時留學生才會意識到自己被騙了。此時,騙子早已無跡可尋。 騙局“套路” 層出不窮 2016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的一起留學學費詐騙案曾引發(fā)廣泛關注,90名在華盛頓大學就讀的中國學生找人代繳學費,共被騙近100萬美元。犯罪分子作案手法也是盜刷信用卡代繳學費,在當時,他們給學生的折扣價是“95折”,因為“這樣聽上去更‘可信’”。 同樣的騙局模式,在美國邁阿密大學、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等多所高校都曾出現過,其中不乏中國學生被騙的案例。 啟德留學北京分公司加拿大項目經理楊建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留學生想要在國外節(jié)省一部分花銷的心理,也是造成其被騙的客觀原因。“我們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如今出國留學的人越來越多,有的學生家庭經濟條件并不特別優(yōu)越,又不想去打工掙錢,聽說有‘省學費’的渠道,可能就會輕信,實際上是‘貪小便宜吃大虧’。”楊建萍說。 正在美國讀碩士的付玲(化名)告訴記者,不僅有“學費折扣”,留學期間她還在一些微信群聊里看到有人發(fā)布“超低價機票”“折扣門票”等信息,也是不法分子通過盜刷信用卡買票后再轉賣給留學生。她說,自己雖然從未使用過這些渠道,但身邊有朋友上當,“在美國,一些場合內刷信用卡不必輸入密碼,因此信用卡被盜刷的幾率大于國內,這些賣給留學生的‘折扣產品’很可能就是盜刷他人信用卡而得,利用了一些學生圖便宜的心理”。付玲說。 莫貪便宜 謹防上當 騙局簡單,“套路”清晰,卻為何屢屢有留學生上當?究其根源,還是“貪便宜”的心理作祟。 楊建萍認為,學子一定要摒棄“占便宜”的心態(tài),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也不會有平白無故的“學費打折”。要提高警覺,使用正規(guī)的學費繳納渠道交費,“學子現在有3種主要的學費繳納方式可以選擇,一是直接從國內匯款到學校指定賬戶,這種方法使用的人最多;二是在專用匯款平臺上支付學費;三是采用第三方線上留學付費平臺。”她告訴記者。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絕大多數學子在被騙之前并不了解不法分子的“套路”,但也有個別學生在明知對方盜刷他人信用卡的情況下,仍抱著僥幸心理選擇接受對方的“服務”,踩到了法律紅線。行業(yè)分析人士提醒,當遇到類似“打折學費”的渠道時,學子應及時報警并與校方聯系,不要因貪圖一時小利而成為犯罪分子的幫兇。 楊建萍同時建議,在防范“學費打折”騙局的同時,留學生在海外也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信用卡不被盜刷。“要保管好自己的信用卡,不能隨意透露卡號、安全碼等信息,也可以限定每日免密支付的額度,做好財產安全防范工作。”她說。 |
相關閱讀:
- [ 06-13]清流:讓紅色基因融入發(fā)展血脈
- [ 06-13]“推動兩岸融合發(fā)展 攜手打造女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座談會
- [ 06-13]“6·18”漳州館六大版塊展示工業(yè)發(fā)展新成果
- [ 06-13]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fā)展 第十一屆海峽論壇周六開幕
- [ 06-12]紅利持續(xù)釋放 減稅降費為福建企業(yè)發(fā)展賦能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