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8日,在廣西隆林縣輕工業園區一家繅絲廠,來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群眾在“扶貧車間”篩選蠶繭。近年來,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依托輕工業園區開辦“扶貧車間”,幫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戶實現家門口再就業,確保他們搬得出、住得下、能發展。新華社記者張愛林 攝

6月18日,在廣西隆林縣輕工業園區一家繅絲廠,來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群眾在“扶貧車間”繅絲。近年來,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依托輕工業園區開辦“扶貧車間”,幫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戶實現家門口再就業,確保他們搬得出、住得下、能發展。新華社記者張愛林 攝

6月18日,在廣西隆林縣輕工業園區一家繅絲廠,來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群眾在“扶貧車間”紡紗。近年來,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依托輕工業園區開辦“扶貧車間”,幫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戶實現家門口再就業,確保他們搬得出、住得下、能發展。新華社記者張愛林 攝

6月18日,在廣西隆林縣輕工業園區一家服裝廠,來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群眾在“扶貧車間”制作服裝。近年來,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依托輕工業園區開辦“扶貧車間”,幫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戶實現家門口再就業,確保他們搬得出、住得下、能發展。新華社記者張愛林 攝

6月18日,在廣西隆林縣輕工業園區一家服裝廠,來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一名婦女在“扶貧車間”縫制衣服。近年來,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依托輕工業園區開辦“扶貧車間”,幫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戶實現家門口再就業,確保他們搬得出、住得下、能發展。新華社記者張愛林 攝

6月18日,在廣西隆林縣輕工業園區一家服裝廠,來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一名婦女在“扶貧車間”加工衣料。近年來,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依托輕工業園區開辦“扶貧車間”,幫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戶實現家門口再就業,確保他們搬得出、住得下、能發展。新華社記者張愛林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