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4日,游客在德清縣新市鎮馬吉林的竹編店選購竹編制品。今年74歲的馬吉林是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新市鎮馬氏竹編技藝傳承人,他10歲開始跟隨父親馬孝泉學做竹編,15歲隨父親走南闖北做手藝。60多年來,馬吉林始終致力于竹編技藝傳承與發揚,他還將工具進行改良,使篾條更加光滑均勻,做出來的竹工藝品更加精美。2019年,新市馬氏竹編入選湖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7月4日,馬吉林在他位于德清縣新市鎮的作坊中制作竹篾。今年74歲的馬吉林是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新市鎮馬氏竹編技藝傳承人,他10歲開始跟隨父親馬孝泉學做竹編,15歲隨父親走南闖北做手藝。60多年來,馬吉林始終致力于竹編技藝傳承與發揚,他還將工具進行改良,使篾條更加光滑均勻,做出來的竹工藝品更加精美。2019年,新市馬氏竹編入選湖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新華社記者 張笑宇 攝

7月4日拍攝的馬吉林的竹編作品(拼版照片)。今年74歲的馬吉林是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新市鎮馬氏竹編技藝傳承人,他10歲開始跟隨父親馬孝泉學做竹編,15歲隨父親走南闖北做手藝。60多年來,馬吉林始終致力于竹編技藝傳承與發揚,他還將工具進行改良,使篾條更加光滑均勻,做出來的竹工藝品更加精美。2019年,新市馬氏竹編入選湖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新華社記者 張笑宇 攝

7月4日,馬吉林在德清縣新市鎮自己的竹編店鋪制作竹編。今年74歲的馬吉林是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新市鎮馬氏竹編技藝傳承人,他10歲開始跟隨父親馬孝泉學做竹編,15歲隨父親走南闖北做手藝。60多年來,馬吉林始終致力于竹編技藝傳承與發揚,他還將工具進行改良,使篾條更加光滑均勻,做出來的竹工藝品更加精美。2019年,新市馬氏竹編入選湖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7月4日拍攝的馬吉林制作竹編制品需要的工具。今年74歲的馬吉林是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新市鎮馬氏竹編技藝傳承人,他10歲開始跟隨父親馬孝泉學做竹編,15歲隨父親走南闖北做手藝。60多年來,馬吉林始終致力于竹編技藝傳承與發揚,他還將工具進行改良,使篾條更加光滑均勻,做出來的竹工藝品更加精美。2019年,新市馬氏竹編入選湖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新華社記者 張笑宇 攝

7月4日,馬吉林在他位于德清縣新市鎮的作坊中制作竹篾。今年74歲的馬吉林是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新市鎮馬氏竹編技藝傳承人,他10歲開始跟隨父親馬孝泉學做竹編,15歲隨父親走南闖北做手藝。60多年來,馬吉林始終致力于竹編技藝傳承與發揚,他還將工具進行改良,使篾條更加光滑均勻,做出來的竹工藝品更加精美。2019年,新市馬氏竹編入選湖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新華社記者 張笑宇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