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4日,在位于交城縣天寧鎮的展廳內,解愛英和張姣麗(右)在查看制作完成的堆綾工藝品。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將綾羅綢緞通過藝術手段堆繡,形成具有軟體浮雕效果的工藝品,這就是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的傳統堆綾藝術。2017年,交城傳統堆綾藝術入選山西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60歲的解愛英,是交城傳統堆綾藝術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自幼隨母親學習堆綾技藝的她,從高中畢業后就開始從事堆綾藝術創作。她多次參與各類比賽并獲獎,其作品還曾亮相深圳文博會。2007年,解愛英創辦了交城縣天寧旺英手工藝品工作室。
解愛英的女兒張姣麗從小對堆綾藝術耳濡目染。大學畢業后,在母親的勸說下,學習旅游管理的她專門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進修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課程,力求賦予傳統堆綾藝術新的靈感。2010年,張姣麗回到交城,與母親一同進行堆綾藝術創作。
母女二人的創作思路并不相同。“母親的作品用色艷麗,花鳥題材比較多;我嘗試結合青年人喜好,將現代元素融入傳統交城堆綾中。”張姣麗說。
2012年,解愛英和張姣麗在工作室的基礎上,成立了交城縣旺英堆綾藝術制作有限公司,培訓學員超過100人。同時,她們還積極參與非遺進校園、技藝脫貧培訓等項目,讓更多人了解堆綾藝術,掌握堆綾技藝。
保護、傳承并創新交城堆綾這項古老非遺技藝,是母女倆共同的夢想。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7月4日,解愛英在位于交城縣天寧鎮的展廳內繪制圖稿。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7月4日,在位于交城縣天寧鎮的展廳內,張姣麗展示其設計的堆綾包飾。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7月4日,在位于交城縣天寧鎮的工作室內,張姣麗(左一)在制作堆綾工藝品。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攝

7月4日,在位于交城縣天寧鎮的展廳內,張姣麗(左)和母親解愛英交流堆綾工藝品的設計思路。 新華社記者楊晨光 攝

7月4日,在位于交城縣天寧鎮的工作室內,張姣麗(左)與公司員工張艷琴交流制作技藝。 新華社記者楊晨光 攝

7月4日,在位于交城縣天寧鎮的展廳內,張姣麗在擦拭相框。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7月4日,在位于交城縣天寧鎮的展廳內,張姣麗在制作堆綾工藝品。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7月4日,在位于交城縣天寧鎮的展廳內,解愛英和女兒張姣麗(右)在展示各自的作品。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7月4日,解愛英在位于交城縣天寧鎮的展廳內繪制圖稿。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7月4日,在位于交城縣天寧鎮的工作室內,解愛英在臨摹圖稿。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7月4日,解愛英在位于交城縣天寧鎮的展廳內制作堆綾工藝品。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7月4日,在位于交城縣天寧鎮的展廳內,解愛英和女兒張姣麗(右)在展示各自的作品。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