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那不勒斯7月13日電題:對學生運動員雙重身份再認識——專訪鐘秉樞 新華社記者劉旸、周暢、公兵 第30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進入尾聲,大學生運動員的雙重身份讓賽會焦點不僅在獎牌榜上,還在于他們的學校、課堂以及文化交流。賽會期間記者就體教結合改革、高校體育事業發展、學生運動員的雙重身份等問題專訪了中國代表團副團長、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副主席、首都體育學院校長鐘秉樞。 記者:從2001年中國第一次舉辦世界大運會以來,到現在快20年了。這期間您覺得發生了哪些變化?您這次作為中國大學生代表團副團長,有沒有帶著什么任務? 鐘秉樞:國內大學生運動員數量在逐漸增加。大學生訓練需要更加系統化、科學化,未來才能真正勝任高水平比賽。如果沒有高水平訓練,不可能取得突破和好成績。我這次是帶隊科研組,目的是考察教練、運動員是如何認識這個問題。 從目前來看,校園教練員水平在逐步上升,而且上升空間仍然很大。面向大學教練員的培訓越來越多,來自專業系統的頂級教練為大學教練員做培訓。教練綜合素質不斷提高。盡管現在大學教練大部分仍是體育教師,但他們出國進修、學習培訓的機會越來越多,有更多機會接近高水平訓練。 2015年《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頒布后,足球教師走出去的機會多了,此后籃球、田徑、游泳等各項目的大學教練員都開始出國進修培訓。培訓不再是以體育學科為主,而是以訓練為主。體育系統的精英培訓,也有把部分名額給了高校體育老師。提高教練水平是提高運動員水平的前提條件和基礎工作。 記者:現在高校外聘高水平教練的情況多么?他們的職業體系和高校教師之間的差異化問題如何解決? 鐘秉樞:北大、清華很早嘗試外聘教練,這是趨勢。教育部門可以把這個門開放得更大一些。例如,美國高校的高水平運動隊的主教練工資收入可能比教授、甚至校長都高。他們帶隊參加全國比賽取得優異成績,會有可觀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 未來我們可能也會朝這個方向走。高校運動隊逐步成為和現有公共體育部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的隊伍。教練可能是學校教師,也可能是外聘的職業教練。可以建立不同的薪酬體系,吸納現有的優秀教練員進入高校,為培養后備人才服務。聘用制度的改革,為高校高水平隊伍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 記者:大學生運動員有沒有更多地進入國家隊層面的人才選拔? 鐘秉樞:國家隊選拔制度在變得越來越開放。比如今年青運會,專門設置了面向中小學生的社會俱樂部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在學校,這就為校園體育人才選拔提供機會。世界大運會給很多在校學生進入大學生隊、甚至國家隊提供機會,他們的教練也有機會一起進隊,打破原有相對固化、封閉的體系,更容易調動基層教練員和大學校長的積極性。 記者:中國校園體育目前存在最明顯的優勢和問題在哪里? 鐘秉樞:如果從體育課開展角度來說,中國是最多的。課程計劃、標準方面,中國領先世界。中小學有“陽光體育一小時”,體育課一直保留到大學。很多國家沒有這種強制規定。從開展體育運動的普遍性、強迫性、義務性角度來說,我們做得很好。 然而,在如何讓孩子愛上體育,享受運動,以及如何將體育和智育、德育、美育等有機結合起來等方面,還有很多需要改進和提高的地方。讓學生通過參加體育活動,真正獲得健康體魄和健全人格。 記者:就大運會來看,中國高校運動隊的水平在世界上處在什么水平? 鐘秉樞:從整體競技角度來說,我們處在中上游水平。但我們參賽人員的結構和很多國家不一樣。我們有專業運動隊,很多大學年齡段的運動員在參加國內專業比賽、并不在大學體系。很多其他國家的大學生運動隊就是這個年齡段最高水平隊伍。這樣他們的成績更加優異,而我們的大學體育不能完全客觀反映出來。 記者:體教結合改革目前推進到什么程度?需要哪些突破? 鐘秉樞:體教結合改革任重道遠,如何使教育系統和體育系統的人才培養有機融合,任務艱巨,是需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解決的難題。體育部門談體教融合,教育部門談教體融合,是從不同視角談結合。從理念上來說,教育包含體育,不存在融合的問題。體教結合不應該成為一個偽命題,它的本質是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的融合,是兩個部門的融合問題。 在培養青年體育人才過程中,運動訓練和文化學習結合路徑需要繼續探索。大學生運動員有雙重身份,一個是大學生,一個是運動員。這次大運會上,國際大體聯教育委員會有個問卷發給各代表團選手。問卷詢問如何看待這樣的雙重身份,如何擺正學習和運動訓練的關系,所在國家和地區是否有政策鼓勵和支持既做好運動訓練又抓好學習,具體是如何實施的。這樣的全球性跨文化研究,對認識和比較不同國家和地區如何理解大學生運動員雙重身份有很大幫助。 記者:據您了解,其他國家在體教結合方面是否面臨同樣的問題?他們有沒有好的做法值得借鑒? 鐘秉樞:這是當前校園體育改革最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困擾了世界各國很久。一個國家經費投入到學校體育時,大部分人參與并享受體育,少部分人代表學校甚至國家參加高水平競賽,在學校內部也存在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之爭。國際大體聯十幾年前就在討論這個問題。有人認為經費應該給普通學生用,有人說學校抓競技體育,產生社會和經濟效益,從而更好地發展校園體育事業。 記者:校園足球改革能否成為推動體教結合改革的抓手,為體教結合探索出合適的路徑? 鐘秉樞:校園足球改革作為校園體育改革的試驗田,效果非常明顯,把人們原來認為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當校園足球進入學校時,出現了很多創新,打破了很多陳規。比如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在原有的體育、教育管理框架上,增加一個管理層,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關系,使得體育競賽深入到學校層面。 原來學校體育很難有機會參與高水平競技,現在可以走出國門,開闊眼界,發展自己的事業。現在需要探討的是,在沒有實現國家隊、后備力量、校園體系有機融合的情況下,青年體育人才培養仍然受到局限。深化改革階段就必須要打破體育部門的青少年足球體系、職業俱樂部的梯隊競賽體系和校園競賽體系之間的隔膜和藩籬,這些體系面向的是同一個年齡段的學生群體,學生應該是他們的主要身份。從長遠來看,如果他們文化素養越高,未來的職業發展就越好。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