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在四平市梨樹縣四棵樹鄉三棵樹村“科技小院”試驗田,中國農業大學在讀碩士沙野采集玉米根系。 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活躍著這樣一批青年,他們放棄暑假休息時間,在當地農田里一邊進行科學研究一邊進行農業科技推廣,當地人親切地稱他們為“農民大學生”。 走進梨樹縣四棵樹鄉三棵樹村的“科技小院”,院子里鋪滿從試驗田里采集回來的作物樣品。據介紹,這些“農民大學生”每年從4月份到10月份在這里,一邊做試驗一邊學習,還給農民開展技術服務。 梨樹的“科技小院”可追溯到2009年,由中國農業大學、吉林農業大學與梨樹縣共同成立。從優化配方施肥到推廣免耕播種,“科技小院”集合了10余項單項技術編成“高產高效技術規程”,對農民進行指導,安排研究生針對合作社開展一對一的服務。同時,還組織了“農戶玉米高產高效競賽”,培養了100余名農戶科技帶頭人。 截至目前,中國農業大學已在全國多地建有“科技小院”一百余個,在農田里播撒著科技的“種子”。 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7月24日,在四平市梨樹縣四棵樹鄉三棵樹村“科技小院”試驗田,中國農業大學在讀碩士沙野查看玉米長勢。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7月24日,在四平市梨樹縣四棵樹鄉三棵樹村“科技小院”試驗田,中國農業大學在讀碩士沙野(右)向當地農民傳授農業技術。 新華社記者 張楠攝 7月24日,在四平市梨樹縣四棵樹鄉三棵樹村“科技小院”,中國農業大學在讀碩士沙野整理、晾曬玉米樣本。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7月24日,在四平市梨樹縣四棵樹鄉三棵樹村“科技小院”,中國農業大學在讀碩士沙野整理玉米樣本。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7月24日,在四平市梨樹縣四棵樹鄉三棵樹村“科技小院”,中國農業大學在讀博士李可可駕駛三輪車準備去試驗田工作。 新華社記者 張楠攝 7月25日,在四平市梨樹縣四棵樹鄉三棵樹村“科技小院”,中國農業大學在讀博士陳臘(左)、李可可測量玉米根系長度。 新華社記者 張楠攝 7月26日,在四平市梨樹縣四棵樹鄉三棵樹村“科技小院”,中國農業大學在讀碩士王博測量玉米莖粗。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7月24日,在四平市梨樹縣四棵樹鄉三棵樹村“科技小院”,中國農業大學在讀博士陳臘在廚房做飯。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