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30日電 (陳爽) 空調在歐洲賣斷了貨,青藏高原最高氣溫突破30℃,兩極海冰面積再創新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近期發布的全球氣候報告稱,自1880年有溫度記錄以來,2019年6月的全球均溫為140年來同期最高。 在低緯度國家,印度本就炎熱的氣候在6月中旬時達到高峰,部分地區的最高氣溫已突破50℃;7月中旬以來,中亞國家烏茲別克斯坦部分城市的地表溫度高達60℃,個別地區高達70℃! 中高緯度地區的居民也面臨著大麻煩。上周,美國數個大城市的白天氣溫逼近38℃,造成至少6人喪生。而6月已遭受一次熱浪侵襲的歐洲,近期再迎酷暑“烤”驗。 【再遭酷暑“炙烤” 歐洲網友心里苦!】 正常氣候條件下,歐洲大部分國家全年最高氣溫都不會超過30℃,空調安裝率僅為5%左右。然而,近幾年來,歐洲各國的氣溫紀錄卻被頻頻打破。 2019年6月的最后一周,受撒哈拉熱浪的影響,歐洲有7個國家的最高溫度突破45℃。對此,歐洲媒體甚至引用一位氣象學家的話說道:“地獄來了”! 當地時間7月22日起,撒哈拉熱浪卷土重來,再次席卷歐洲多國。25日,德國、法國、英國和荷蘭等國的氣溫紛紛打破紀錄。 被高溫困在家中的歐洲居民,已經把空調、電扇買斷了貨;若想出門,在沒有冷氣的公共交通工具上簡直就像“蒸桑拿”;有些人計劃打車去游泳,卻發現連出租車都不夠用了;好不容易到了海灘或者游泳池,也是“下餃子”般的人擠人…… 面對極其“強勢”的高溫天氣,人類其實很脆弱。英國拉夫堡大學的一位氣候科學家馬修斯博士就說,全球極端氣溫正將人體推向“高溫極限”。 他表示,當氣溫超過35℃時,人的身體依靠流汗來將自身的溫度保持在安全水平。然而,當反映水分蒸發能力的“濕球溫度”也達到35℃時,人的汗水就無法蒸發。這意味著,人體將不能自我降溫。而這種情況一旦持續幾個小時,就會危及生命。 對此,無可奈何的歐洲網友們只好發揮自己的幽默細胞,在網絡社交平臺上“苦中作樂”,一邊“吐槽”,一邊分享自己的避暑妙方。 比如,在沒有空調系統的英國火車上自備電風扇。 又或者,像“喵星人”那樣在冰箱里偷個“涼” 當然,最舒服的,莫過于一邊喝著“肥宅快樂水”,一邊泡個涼水澡,打死也不出門。 滾滾熱浪不僅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及工作,還給建筑、交通、電力等諸多公共領域帶來巨大壓力。 負責巴黎圣母院修復工作的建筑師維倫紐夫擔心,持續高溫可能會使教堂的拱形天花板面臨坍塌的風險; 歐洲各國的鐵路系統也因為停電發生故障,不得不取消多個班次; 另外,由于河水水溫太高,無法如常冷卻核反應堆,法國核電站需減少8%供電,德國部分核電站更是需要暫停發電…… 整個歐洲,都快被“熱化了”。 【一年更比一年熱?氣候變暖威脅重重】 很多人都有一種感覺——“小時候,好像沒有這么熱呀”,這可能不是你的錯覺。 相比100年前,地球的平均氣溫升高了1℃,而研究顯示,這一趨勢并沒有任何緩和的痕跡,甚至愈發嚴重。 7月27日,北歐國家挪威的北部出現了35.6℃的高溫,追平1970年的最高溫紀錄;而三分之一國土位于北極圈內的芬蘭,也已為可能到來的超40℃高溫制定了應急預案。 或許,我們只能安慰自己,珍惜2019年吧,雖然是140年以來最熱的夏天,但和未來相比,這也很可能是最涼快的一年了。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研究,2000年至2016年,全球受熱浪影響的人數增加了約1.26億人。 未來,這個數字只可能繼續增加。 日前,一項發表在美國微生物學會期刊《mBio》上的新研究稱,真菌已開始適應更高的溫度環境,21世紀很有可能成為一個真菌疾病不斷涌現的時代。 作為人類重要淀粉來源的土豆,也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因為土豆在地表以下生長,因此容易受到旱災的影響。據英國媒體報道,2018年夏天的高溫酷熱,導致土豆減產四分之一。 而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小麥、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也可能減產;幾百萬人的飲用水和食品安全受到威脅;登革熱等傳染類疾病將大幅增加;還有兩極冰川融化而導致的海平面上升…… 全球變暖,不僅讓我們體感不適,也讓我們共同的家園遭受挑戰。 【力推節能減排 給“發燒”的地球降溫 】 7月26日,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稱,由于氣候變暖加劇,歐洲滑雪勝地瑞士的冰川加速融化。為此,瑞士居民近來自發地為冰川蓋上巨型白色毯子,以阻隔高溫。 對此,瑞士科學家表示,此舉可以降低冰川50%至70%的退縮率,但卻無法徹底阻止冰川融化。 該行動也引起中國網友的熱議。 面對氣候變化,地球上的所有居民都無法置身事外。華盛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埃比警告稱:“如果我們不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相應的沖擊只會越來越多。” 為有效降低碳排放,我們首要的任務就是提升化石燃料的使用功效,并且改用更清潔的可再生能源。 當然,單純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不夠,護林育林、治理土壤、保持生物多樣性、改善技術以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等,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徑。 此外,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環境也與每個人息息相關,需要我們積極行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當養成低碳的綠色生活方式,如盡量低碳出行、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堅持垃圾分類、節約能源等,為保護我們的家園,貢獻一份力量。(完) |
相關閱讀:
- [ 07-30]美西部受高溫肆虐:3日內16起山火 兩州列高危險區
- [ 07-30]38.7攝氏度!英國出現破紀錄高溫
- [ 07-26]巴黎建筑如何對抗破紀錄高溫?全靠這套“地下迷宮”
- [ 07-26]法國又迎高溫“烤”驗
- [ 07-26]極端高溫炙烤歐洲:法全國制水 德核電站停運
- [ 07-26]歐洲多國高溫再破紀錄 法媒:巴黎圣母院可能因暴曬而坍塌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