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8月1日電 31日,《未成年人移動互聯網使用現狀調研報告》(下稱《報告》)發布。《報告》結論指出,引導未成年人健康使用手機,家長是關鍵角色,其中陪伴的力量至關重要。 當日,由南都大數據研究院、南都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研究中心主辦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與家庭教育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上述《報告》同期發布。 報告中數據顯示,有21.25%的受訪學生表示曾在使用手機時遇到過色情或暴力信息;有12.47%的受訪學生表示曾遭受網絡欺凌,而且男性受欺凌的比例更高。 通過深入分析,報告指出,在家長對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和方式作出管理和要求的情況下,孩子的手機應用內消費、遭遇網絡欺凌、遭遇色情、暴力信息等情況均有顯著減少。同時,在未成年人遭遇網絡風險時,有58.68%的受訪學生認為父母或親戚是主要求助對象。 報告稱,有七成左右受訪者認為家庭在引導未成年人使用手機中扮演主要角色。田野調查中,研究員感受到,能夠科學合理引導子女使用智能手機的,可能并不是學歷最高或最懂互聯網的家長,而是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的家長。 然而,報告數據顯示,有約四成的受訪家長表示不太懂得如何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手機,且只有不到半數的家長認為自己在引導孩子科學使用手機上做得比較多。 針對家長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教授童小軍表示,雖然家長在未成年人移動互聯網引導中應承擔主要責任。但有效解決“如何正確引導教育”這一問題的突破口在于“網絡素養教育”進課堂。她認為,網絡素養實際上是社會行為的一個部分。學校不應該對移動互聯網一刀切,一律不允許進校園,而是應該開設專門的網絡素養課,并將這門課納入常規教育中。 此外,報告在結論中還建議,網絡平臺要增加未成年人保護模式下內容的吸引力,同時或可通過專門的技術設計對未成年人起到保護作用。 南都大數據研究院于2019年4月至7月期間,在全國范圍內發起問卷調查,并組織記者與研究員赴河南、山東、福建、廣東、北京五省進行田野調查與個案收集,在此基礎上撰寫發布了以上《報告》。(完)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