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是屬于繁華喧囂的,一天的工作結束后,人們在晚上開啟了屬于自己的休閑時間:聚餐、購物、觀影等,夜生活在此時達到了頂峰。7月,北京市商務局印發《北京市關于進一步繁榮夜間經濟促進消費增長的措施》的通知,提出了大力發展“夜經濟”,促進消費,打造“夜京城”的目標。 夜間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夜間出行的需求。近日,北京市交通委將重點治理“夜京城”地標和商圈共享單車停放秩序,嚴控停放車輛總數,加大晚6點后共享單車淤積清理力度,同時加強夜間交通高峰期共享單車調度。而對于奮斗在最前線的共享單車運維員來說,在夜間,他們迎來了工作最忙碌的時候。 一份沒有門檻的工作 據8月4日北京市交通委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市共享單車日均騎行量為160.4萬次,平均日周轉率僅為1.1次/輛。共享單車存在著車輛投放總量嚴重過剩、車輛調度不及時、分布不合理的情況。 來自山西的趙翔今年51歲,每天的工作簡單而重復。從早上8點開始,他蹬著三輪車運輸共享單車,每天至少要拉夠90輛才能拿到每月5000元左右的基本工資。年輕的90后們熟練運用大數據后臺的操作系統,從事分析制表、上報數據、定位車輛等工作。而趙翔由于年齡和文化的限制,所能做的工作僅是聽從安排,進行搬車、運車、放車的循環。 “我們每天只有一項工作:就是按照指令,騎著三輪車把單車運輸到人們最需要的地方。”趙翔一邊說著,一邊搬起一輛共享單車放到公司配備的三輪車上。只見他一只手握住車座的下方,一只手握住車把的下方,將單車的前輪卡在三輪車的邊杠處,車頭向外,動作熟練且迅速。這些都是趙翔長時間搬運單車得到的技巧,磨出老繭的雙手能幫助他運輸很多的車輛。一輛三輪車最多能裝15輛共享單車,車裝滿后,他便登上三輪,把這些車運往人們需求量最大的地方——地鐵口。 像趙翔這樣的運維員,大多都是60后、70后的外來務工人員,沒有五險一金的保障,也不需要太多應聘要求。“年輕人誰干這個啊,又苦又累。”48歲的河南人李華之前考慮過快遞和外賣,但他發現送外賣也要懂“技術”,對于智能手機的使用,自己只會打電話和發微信。“送外賣有時候會碰到英文名字的商鋪,看不懂,給人送錯就鬧笑話了。而且送餐還必須快,我們這一把年紀了,比不上年輕人。”李華眼中的運維員,是一份幾乎沒有門檻的工作,只要身體健康,吃苦耐勞,擺正心態,就能勝任這份工作。 夜間是工作最忙碌的時候 以三里屯為中心5公里的范圍,就是李華運輸單車的區域。三里屯是北京最繁華的地段,也是建立“夜京城”的主要商圈之一,從早到晚人流量一直很密集。夜經濟“十三條”的出臺,使李華從原本晚上6點下班變成了晚上10點。 “三里屯這地兒和別的地方不一樣,晚高峰一過,來這里的人不減反增,單車需求量大,不加班不行。”說著,李華打開微信,在一個20多人的單車運維群里開始接受指令。后臺運營人員經過大數據的分析可顯示出有較多閑置車的區域,并將指令發到微信群。李華就會前往指令的區域,用公司專門的APP將閑置車掃碼開鎖搬上三輪。運到地鐵口后,放車、鎖車、擺齊,拍照發到群里,之后數據會顯示在APP中,就知道自己剛剛搬了多少輛車。這些流程在剛入職時都要經過公司統一的培訓,完成一次這樣的搬運,平均要花費40分鐘左右的時間,一晚上能運輸四五趟。 “搬運時間長了,就有經驗了,有時候不用看指令就知道哪些地方會有閑置車。”在李華看來,三里屯晚上車流量大,交通經常擁堵,相比較卡車運輸,三輪車能更方便快捷地運輸共享單車。 當然,偶爾也會遇到麻煩。據李華回憶,曾經有一晚在運輸單車時,由于道路擁擠,拐彎時沒控制好,好幾輛單車直接從三輪車上滑落到地面,幸好沒有傷害到過路的行人。有時在冬春交替的大風天里,單車也容易被吹落下來。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李華只能靠邊停車,然后把單車一輛一輛搬上車。“有時候遇到熱心腸的人,會問我有沒有受傷,然后幫我一起搬,那一刻心里會感到一絲溫暖。” 辛苦卻值得 負責三里屯區域的除了李華,還有同是70后的老鄉劉康,他不久前剛從中關村區域調過來。 “那邊(中關村)五六點下班高峰期一過,就沒有多少人用共享單車了,半夜下班都打滴滴、出租車回家。”平常6點下班就回家吃飯的他,來到三里屯工作比之前更加忙碌。“基本沒有時間吃飯,加完班就到夜里10點了。” 李華和劉康經常會在運車路上相遇,彼此打個招呼,微笑點頭示意,問問今天運了多少輛單車,拉幾句家常。但更多的時候,他們都是一個人流著汗水默默地辛苦工作。 “晚上加班還算好,比較難熬的是剛過下午2點的時候,太熱了。”劉康喜歡晚上加班,因為沒有白天的燥熱。騎著三輪時,夏夜的涼風從身邊吹過,他欣賞著燈火輝煌的北京夜色,能夠緩解工作一天的疲憊。而在下午,搬運一個來回,襯衫就會濕透,口干舌燥就要經常喝水,最熱時,500毫升的水,一天能喝八九瓶。附近的小賣鋪老板都已經和劉康熟識,“他每天都會來這買水,這活辛苦,出汗量大,容易缺水。” 劉康的女兒今年剛剛參加完高考,成績還不錯。劉康表示,等供到女兒從大學畢業,就回老家種菜、養雞,過一個愜意的晚年生活。但現在,他還不允許自己這樣,因為這份工作給他帶來了一定的收入和保障。 晚上9點半,劉康將最后一趟共享單車拉到了團結湖地鐵口。此時,1個小時前運來的單車已經都被騎走了。當他將一輛單車從三輪上卸下時,一位站在街邊沒有打到出租的女孩迅速跑上前問到:“這輛車可以騎嗎?”“就是讓你騎的,看你站這打車也不容易。” 女孩聽后臉上露出了微笑:“謝謝,謝謝!您來得太及時了。” 聽到女孩感謝的話語,劉康露出了開心的表情。“這說明我的工作還是值得的。”說完,劉康騎上三輪,哼著小曲,沿著被萬家燈火照亮的柏油馬路緩緩地駛向東邊,那是他回家的方向。(實習生喬然)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