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無人機拍攝的天津港集裝箱碼頭群一景(8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民生的改善,數字最能說明。 從1949年到2018年,天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從151元增長到4.3萬元,普通高校在校人數從4600人增長到超過52萬人,衛生機構從127個增長到5686個,教育支出從300萬元增長到近450億元…… 把民生作為最大的政績,近幾年,天津把財政總支出的75%的“蛋糕”切給民生,政府“賬本”更富溫情,城市發展更有質感。 2018年,59歲的林翠和癱瘓多年的弟弟搬進了位于紅橋區河苑綿和園的新房。新家與老宅,雖相隔不遠,條件卻是兩重天。 “過去,一家人擠在十幾平方米的平房里,沒煤氣,沒暖氣,沒廁所,冬天像冰窖,夏天像蒸籠。”林翠說。 林翠曾居住的西于莊,是天津最大的棚戶區,不到64公頃的地界上,蝸居著上萬戶人家。這里曾經是棚改硬骨頭,小面積戶多、違章戶多、特困戶多、糾紛戶多。 再難也要上!2017年,天津市委市政府鄭重承諾——市區147萬平方米棚戶區3年清零! 截至6月底,天津已累計完成總任務量的近9成。曾經危墻陋室、破巷舊道的棚戶區,即將成為歷史記憶。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件件百姓關注的民生事被擺在最突出的位置。 2013年至2018年,天津全市新增就業293萬人;職工工資最低標準從2012年的每月1310元,增長到2018年的2050元。城鄉居民低保標準從2012年的每月520元、320元均增長到現在的980元。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 從解決“入托難”到破解“看病貴”,從“15分鐘健康圈”實現全覆蓋到推進醫保提標擴面,從持續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到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到生態治理……天津把民生改善焦距對準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推動百姓最關心的民生事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