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8月11日,在寧夏西吉縣將臺堡紅軍長征紀念園,一名參觀者在三軍會師紀念館觀看展出的關于“紅軍粉”的油畫。
在寧夏西吉縣將臺堡紅軍長征紀念園內的三軍會師紀念館里展出的當年紅軍用過的粉勺(8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村民們傾其所有悉心照顧紅軍傷員,傷員們在傳授村民制粉技術的同時,也幫村民干了不少力所能及的農活。”擺世明回憶道。 雖是小小一根粉條,但對當地百姓而言,可謂一件大事:馬鈴薯不易貯存的難題被破解,老百姓的溫飽也有了著落。 令人欣慰的是,這項制作馬鈴薯粉條的技藝,80多年來在王河村從未斷絕,一直傳承至今。 如今,小粉條給村民帶來了大收益。王河村加工粉條的農戶最多時有120多戶,靠加工出售粉條,王河村“紅軍粉”的名聲逐漸叫響,“紅軍粉”成了村里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當地以販賣粉條為主的運輸業也隨之興起。 在粉條產業的帶動下,王河村于2015年脫貧銷號,2018年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過萬元。 王河村出產的粉條,雖然廠家、商標各不相同,但包裝背面都會寫上一段關于紅軍教村民做粉條的故事,有的還會在包裝顯眼處寫上“紅粉”“紅軍粉”等字樣。 在當地群眾看來,將這種粉條稱作“紅粉”或“紅軍粉”,是紀念,更是感恩。 “當年紅軍教村民們制粉,跟如今黨和政府帶領大家脫貧致富是一脈相承的,時間在變,但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沒有變。”興隆鎮黨委書記慕夙說。 |
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