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內地老齡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上海,截至2018年底,戶籍老年人口已達503.28萬,占戶籍總人口的34.4%。借助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這里正在探索智慧養老新模式。 一張床的變化 上海于1979年在全國率先步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程度至今還在加速加深。城市“老”得太快,公共服務供給拼命追趕社會需求。21世紀初,上海“一床難求”的說法似乎成了一種社會焦慮。 從養老床位的數據看,官方統計顯示,至2005年底,上海一共有5萬張養老床位;到2018年底,上海全市建成712家養老機構、14.4萬張床位,初步緩解了“一床難求”的剛性需求。 提高的不止是數量。智慧養老是上海市浦東新區打造的5G網絡下的7大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之一。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周家渡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新近開始試運營。記者26日探訪時,這里已吸引一眾年長者前來體驗。 現場,一張“智能床”引來圍觀。工作人員告知,基于5G的網絡環境下,這張“床”不僅可以記錄老人的心率、睡眠情況等,如果遇到老人在一定時間內離床未歸(比如起夜時),還會有所顯示,提醒看護人員。 這里還有各種高科技,比如進門有人臉識別,可以檢索“數據庫”了解老人是否預約了活動、體檢情況如何等;居民的健康數據還可以同步到相關大數據平臺,便于健康自檢與慢病篩查。 一種養老態度的轉變 與科技同“跑”的是上海老年人的養老態度。 “以前七十古來稀,現在七十不稀奇。”75歲的沈庭正帶領一眾老年人前來體驗智慧養老。 沈庭在自己的社區組建了朗誦隊,時不時帶領“70后”(70多歲)為“80后”(80多歲)表演。她說:“有長壽才有養老,老有所樂,就感覺自己沒老,更幸福。” 已邁入“銀齡一族”的陳俞說,她媽媽那一輩還是靠家庭、靠子女養老,而她這代人家里大多是獨生子女,“我們這一代人養老靠子女不是辦法,還是要靠社會、靠機構”。 目前,上海的養老服務格局是“9073”,即90%為居家養老、7%為社區養老、3%為機構養老。 上海正在增加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數量,因為它一頭連接專業機構,一頭延伸至居民家庭,讓老年人不出社區,基本上享受到日托、全托、助餐、助浴等各種養老服務。 上海市副市長彭沉雷在近日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說,這些年的實踐表明,“9073”中,社區養老更受老年人歡迎,老年人更愿意在熟悉的社區、熟悉的環境中得到養老服務,因此,上海將在“9073”格局不變的情況下,重點把“7”(社區養老)這一塊做好。(完)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