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甘肅武威9月4日電 (高康迪) “武威荒漠化、沙漠化嚴重,水資源極度短缺。”甘肅武威市宣傳部副部長吳子勝表示,近年來,武威市深刻汲取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教訓,弘揚八步沙“六老漢”新時代愚公精神,堅持“南護水源、中保綠洲、北治防沙”,促進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 “新中國成立70周年甘肅發展成就巡禮”全媒體集中采訪活動3日走進甘肅武威市。武威市位于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干旱少雨,是全國生態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的核心區域和北方防沙帶的中心地帶。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態地位,決定了武威發展史是一部同風沙抗衡的斗爭史。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當地發動民眾開展造林大會戰;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確定“南護水源、北治風沙、中建綠洲”建設方針;20世紀90年代末,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形成“國家、集體、個人”一起綠化局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優化“南護水源、中保綠洲、北治風沙”布局,進入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 “新中國成立前,除祁連山區保存一部分天然林外,川區和北部沙區林木極少。”武威市林草局副局長韓萬銀介紹說,武威相繼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野生動植物及自然保護區建設、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態恢復等重點林業生態建設工程,促進林業快速發展。 “上世紀80年代前,這里是寸草不生的荒漠。從2011年開始,十級以上的大風沒刮過,雨水也多了。”武威市古浪縣土門鎮八步沙集體林場黨支部書記、場長郭萬剛是八步沙治沙第二代接班人,治沙40年來,對“一把草、一棵樹、壓住沙子防風掏”的傳統治沙方法改良為“草方格”壓沙方式(“網格狀雙眉式”沙障結構,在固定的沙丘周圍構筑立體固沙體系),同時郭萬剛也探索出了一條兼顧經濟效益的模式來。他舉例,“梭梭樹苗嫁接肉蓯蓉在治沙方格四周,兩年之后會成為一種食藥品,一畝田一年毛利潤就是800元。” “一定要一代接著一代干。”郭萬鋼說,古浪縣有132公里風沙線,542公里荒漠,現在只完成了一半,希望培育出更多的治沙養護人。目前,第三批治沙人接班人已經有28名。 據悉,武威市被確定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民勤縣被確定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縣,古浪縣被確定為三北防護林工程示范縣,天祝縣被確定為國家林業局退耕還林試點縣,石羊河林業總場被評定為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 武威官方摒棄單純求規模、重速度、拼資源的路徑依賴和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走出了集生態、經濟、文化、旅游于一體的多元化發展道路。(完) |
相關閱讀:
- [ 08-30]【奮進的中國精神】八步沙三代治沙人:用“白頭”換綠洲,再平凡也偉大!
- [ 08-24]暑期親子體驗學治沙
- [ 08-24]麥草方格里的中國治沙奇跡
- [ 08-08]【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沙漠里面能種水稻?光伏治沙讓荒漠變良田
- [ 03-29]騰格里沙漠南端 險些被黃沙吞沒的村莊:治沙前線八步沙
- [ 03-29]甘肅古浪八步沙林場 六老漢治沙 三代人接力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