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按需付費 所有環節自動化 智能物流激活“最后一公里”(網上中國) 海外網 吳 迪 日前,在上海舉行的2019 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式上,科技部公布了最新一批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名單,包括以智能供應鏈為代表的京東、以基礎軟硬件為代表的華為、以智能家居領域為代表的小米等。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再次迎來政策“紅利期”。 機器人2小時搞定員工1天工作量 在深圳福田區,黃女士來到小區里的快遞柜前取快遞,這次她不是在屏幕上輸入取件碼,而是看了看屏幕上方的攝像頭,快遞柜就自動識別并打開了柜門。黃女士說:“這個刷臉程序,我認為還是非常方便的。如果人們忘記帶手機,就可以利用這個系統來進行刷臉,可以及時取到快遞。” 近年來,數據在物流行業的價值正在變得越來越大,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優化物流運輸效率早已不是新聞。在新零售時代,“線上線下一盤貨,服務產品一體化”將長期、全面地影響物流業發展。未來依托共享IT(信息技術)平臺,每一個人、每一輛車、每一個閑置的倉儲庫房,都有可能成為物流的共享環節,物流資源將像云計算一樣,按需付費,碎片化的運力、倉儲資源都有可能會參與到社會化物流環節中。 曾經,10個員工,每天工作8小時,能搬10000-15000件整箱商品。現在,無人倉的機器人,2個小時就可完成普通員工一天的工作量。這是新一代無人倉詮釋的科技力量。以京東的“亞洲一號”為例,“亞洲一號”通過在商品的立體化存儲、揀選、包裝、輸送、分揀等環節大規模應用自動化設備、機器人、智能管理系統,來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 無人機送貨不再只是作為噱頭的故事,而成為真實發生的行業變化,它們為物流行業注入了新力量。中國郵政、順豐、京東等公司已經用上無人機技術,并不斷研發新產品。 消費者享受好服務好體驗 行業專家認為,此次建設智能供應鏈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從上游看,可以提升產業資源配置能力、協同能力及服務支撐能力,幫助傳統企業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從消費端看,意味著消費者可以便捷享受到“好產品”“好價格”“好服務”“好體驗”甚至更加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全方位滿足現代消費者的所有需求。 在其他行業里,一般認為市場的競爭者越多,對消費者越有利。但特定的物流場景采用集中托運具有實質性好處。根據一項估計,歐盟物流業效率每提高10%到30%,就會為歐洲物流業節約1000億-3000億歐元成本。 目前很多物流公司也在嘗試探索采用智能化合作模式進行運營,許多快遞公司都和國家郵政公司以及一些小型本地快遞公司在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上建立合作關系。 華創證券交通運輸行業首席分析師吳一凡分析:“我們觀察重點工作中,包括啟動第一批15個左右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建設,這會促進現代物流業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以樞紐作為抓手,聚集物流資源,提供高效服務,從而降低成本,提升區域企業的競爭力,也可以促進制造業集群化的發展。” 電商物流重點聚焦“人機CP” 在任何物流模式下,勞動力永遠是關鍵因素,目前,從倉儲到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所有的物流環節都可以實現自動化。智能物流的投入和建設逐漸改變著未來物流行業的人才需求結構,也為物流人的轉型、成長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自2016年初至今,京東物流通過云梯計劃培養物流精英。云梯計劃因其極高的人才篩選門檻、魔鬼式的訓練方式等特點,被稱為“物流界MBA(工商管理碩士)”。 每一次新技術的誕生都會讓人機關系進入一種新的平衡狀態,人工智能時代也是這樣。讓機器人配合員工工作,不僅僅是體力、腦力上的增加,而是協助人類以另一種全新的方式去解決問題。2019年,新的“人機CP(couple,配對)”還將繼續增加,關注核心科技,更關注和從業人員的搭配工作,各大電商物流企業仍然會進行重點聚焦。 在過去兩年里,各種黑科技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中國物流,但物流的本質從未改變,對消費者不斷變換的需求和供應鏈效率的追逐依舊是每家物流企業把握的核心。科技帶來的改變將不再局限于某個行業的某個場景,而是供應鏈整個鏈條的方方面面。 |
相關閱讀:
- [ 09-01]從邊陲小鎮到物流樞紐,黑河獲得了怎樣的“區動力”?
- [ 08-26]中國發展智慧物流前景廣 各方共論挑戰和合作
- [ 08-02]7月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為51.1% 結構性調整繼續凸顯
- [ 08-01]發改委擬建立運輸物流行業失信“黑名單”制度
- [ 07-19]中國西部陸海貿易新通道加快建設 以物流暢通驅動經濟發展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