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4日,緬甸發生6.8級地震,造成緬甸蒲甘地區400余座佛塔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壞。9月19日,12名中國古建筑修復專家組成的代表團抵達蒲甘,開始對佛塔受損情況進行實地調研,為緬方下一階段的修復工程提供建議。 2017年5月,在李克強總理和昂山素季國務資政的共同見證下,中緬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了關于開展蒲甘古跡震后修復和保護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隨后,許多工作相繼展開。2018年9月22日,在他冰瑜佛塔,舉行了中國援助緬甸蒲甘他冰瑜佛塔修復項目換文簽字儀式,標志著中緬合作修復蒲甘佛塔項目正式啟動。 蒲甘佛塔及古城坐落在緬甸中部平原,具有獨特的佛教藝術和建筑風格,堪稱“一道神圣的風景”。以他冰瑜佛塔為代表的蒲甘佛塔見證了蒲甘文明的鼎盛時期。2019年7月,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蒲甘”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地震后 中方專家很快就到了現場 雨季到來時,已經在地震中受損的緬甸蒲甘佛塔,很容易受到二次破壞。今年4月22日至6月12日,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院長趙強率隊完成了他冰瑜佛塔的臨時搶險和加固支護工作。 趙強也是2016年震后赴緬甸勘察的中國專家組組長。“到達蒲甘后,我們發現當地存在著施工材料匱乏、電力供應緊張、天氣條件惡劣等不利因素。我們組織國內及緬甸當地施工人員共計60余人,連續工作了40多天。”趙強介紹說。 僅僅過了不到一個月,陜西文物保護團隊再次前往蒲甘進行現場勘察、評估,為下一步的修復方案提供依據。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地質勘查、整體測繪與病害調查。他們應用了無人機航測、三維掃描、沉降觀測、傾斜觀測和環境監測等手段進行精細化測繪。 趙強說,“他冰瑜佛塔高60余米,要將整個寺廟一一測繪,采集所有數據。這樣才能準確進行后期分析。比如,要把勘察到的所有病害標注在測繪圖上。若是漏掉了,會影響到下一步修復方案的制定。” 在他冰瑜佛塔內部,可以看到白灰質地的墻面。向當地人詢問,果然了解到在大塊的白色石灰層下可能覆蓋有壁畫。趙強描述了他當時看到的壁畫勘察工作的細節:“在實驗性剝離后,發現石灰層下露出灰色顏料和花紋,這與墻壁其他部分的壁畫顏色花紋非常接近,說明白灰涂抹的底層真的存有壁畫。順著裂開的細縫,工作人員利用儀器獲取了數據,借此分析顏料成分、壁畫所處的歷史時期、繪畫風格、墻壁的白灰和砂石水泥比例、墻壁的硬度強度等。這些信息采集得越豐富,下一步的修復工作就會越順利。” “文物修復工作是個艱苦、長期、動態的過程。”趙強說,“緬甸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都有自己的特點;不同文物之間也會存在時期、工藝、材料的差異。所以修復方案、應用技術不能直接復制照搬,拿來就用。所以這1個月的勘察只能算作研究的開始。接下來,我們大約需要兩年的時間去分析數據、編制方案、選定材料、落實規劃。在未來的修復過程中也可能發現新問題,所以這個研究過程也就會貫穿整個修復過程。” 陜西文物保護團隊 匯集了多方專家 “他冰瑜佛塔是磚石質建筑而且擁有精美的壁畫。在這些領域,陜西省文保專家有很多經驗。”趙強認為,此次援緬文物修復項目選擇陜西文物保護團隊,是陜西文物保護綜合實力的體現。 這支團隊,以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和陜西文物保護工程有限公司為核心,同時聯合了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以及這次在緬甸勘察設計現場進行測繪的陜西文化遺產研究院。 身為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院長,趙強介紹說,他們承擔的福州“三坊七巷”古建筑壁畫保護修復工程項目,曾獲得“2011年度全國十大文物維修工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山西晉城玉皇廟彩繪泥塑保護修復工程”和“陜西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保護修復工程”分別被評為“2013年度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最佳工程”“2013年度全國十佳文物保護工程”。 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在磚石質文物保護修復方面也具有優勢,是磚石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參加的“石質文物保護關鍵技術研究”獲得2016年“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創新獎”一等獎。 從勘察算起 工程可能會持續9年 在今年7月召開的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蒲甘已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由此受到的關注也越來越多。 勘察和施工時,蒲甘他冰瑜佛塔仍像平時一樣對外開放,允許游人參觀。“換句話說,我們的工作是向全世界現場直播的。所以我們對保護團隊人員的要求是:在言行、穿著、舉止各方面都要規范,工作場地要保持文明整潔,對當地的風俗習慣要尊重。” 蒲甘他冰瑜佛塔修復項目是一個綜合性保護項目,不同學科和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都會加入修復團隊。考慮到交通不便、材料匱乏等難題,團隊需要研究寺廟的建筑結構、抗震能力和材料工藝,此外還要做檢測分析、壁畫保護、考古工藝發掘以及規劃設計、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遺址展示和環境監測等工作。 “從勘察算起,這個維修工程可能會持續9年。”趙強說。 現場施工會遇到許多難題,比如材料不充足、交通不方便、電力供應緊張、機械設備相對落后等都會令人焦慮。但最令趙強印象深刻的卻是高溫,“按照宗教風俗習慣,不能穿鞋進入寺廟,當時臺階溫度能高達63攝氏度,所以我們有很多的專業工作人員腳底下都被燙出了泡。”趙強笑著說。特別是2016年去勘察的時候,剛剛經過地震垮塌的他冰瑜佛塔,瓦礫渣滓、木頭、碎石,甚至玻璃片、鋼筋遍地都是,難以下腳。“但越是破損厲害的地方,就越是工作人員應該去勘察的地方。” “尊重是相互的。我們的工作,得到當地文物管理部門和民眾認可。”趙強說。 延伸閱讀 陜西地處華夏文化中心區域 文化遺產國際合作非常活躍 陜西省在文物保護方面擁有大量中外合作的經驗。“可以說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就是中外合作的成果。早在1989年,在意大利援助下成立的‘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就是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前身。”趙強說。 從1991年開始,陜西省文物局先后與德國巴伐利亞州文物保護局和德國美茵茲的羅馬日爾曼中央博物館開始進行文物保護技術合作研究。彬縣大佛寺石窟危巖加固設計與施工、藍田水陸庵彩繪泥塑保護調查研究、紫陽北五省會館壁畫保護、淳化金川灣石窟以及陜西石刻佛經合作研究等,這些都是成效斐然的中德合作項目。 1995年至2005年,陜西省開始與日本有關機構合作,實施大明宮含元殿遺址保護展示利用項目。在當時,這開創了大遺址保護展示和考古成果相結合的先河。 “最近我們正在與法國文物保護機構進行合作。2017年中法簽署了兩個合作項目:公輸堂彩繪木作保護研究和茂陵石刻的保護研究。其中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與法國文化遺產科學基金會合作開展的“公輸堂彩繪木作保護研究”項目,還被列入2017年《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會議》‘第四次聯合宣言’計劃。” 陜西省文物保護對外交流合作,經歷了早期的引進借鑒,中期的消化吸收和融合,發展到如今可以與世界上文化遺產保護強國的交流互鑒、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對外合作也造就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文物保護專家人才。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