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9月10日電(記者 張玉潔、王博) 戈壁長草、蔬菜“爬山”、旱地防汛……“另類”情況提示,寒旱的大西北正在起變化。 20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院院士施雅風關注到西北降水增多的變化。他后來提出西北氣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濕轉型的推斷。 “30多年來的情況證實了這一推斷。降水增多主要由于氣候變暖,趨勢預計持續到21世紀中葉。”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丁一匯說。 記者從陜甘寧青等省區的氣象部門了解到,1961年以來西北呈升溫趨勢,大部降水增多。2000年后暖濕化更為顯著。 以甘肅為例,1961年至2015年,平均每10年升溫0.29攝氏度,降水東西有異,河西走廊每10年降水增加4毫米至12毫米。2018年甘肅省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7攝氏度,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偏多27.7%。 “自然變暖的正周期與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的正趨勢疊加,導致這一情況。這是趨勢,而非周期震蕩。”丁一匯說。 甘肅省氣象局副局長張強說,西北地區對全球變暖的響應更敏感,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也更顯著。如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祁連山,1973年至2016年平均每10年升溫0.45攝氏度,明顯高于全國和全球平均水平。 專家認為,這是西北發展和生態改善的大好機會。 蘭州區域氣候中心的數據顯示,2018年甘肅省植被覆蓋度為近18年來最高,戈壁荒漠面積減少,生態環境顯著恢復。 經濟作物適種區正向北、向高海拔地區移動。在海拔超1500米的天水市秦州區楊家寺鎮建立農業合作社的何甲奇說:“現在高海拔地區也能種菜,錯季上市菜價高。” 氣候變化是“雙刃劍”。專家介紹,西北地區出現“旱澇并存并增”新情況,極端天氣增多加大了防災減災壓力。 中科院副研究員李宗省說,氣候變化為西北帶來新機遇,但西北干旱的本底環境不會改變,應協調好可持續發展與水資源短缺的關系以應對新挑戰。 |
相關閱讀:
- [ 05-23]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一個普通中國家庭能做什么?
- [ 12-17]中國展現應對氣候變化引導力
- [ 09-14]學者: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有四點值得分享的經驗
- [ 03-19]國家海洋局:氣候變化致我國沿海海平面波動上升
- [ 11-14]綜述:應對氣候變化,中國為什么“行”
- [ 09-08]中國科學家助力非洲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