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9月11日電(樊中華 郁玫)“1958年之前,上海本沒有鄉村,”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所長朱建江對中新網記者表示:“當年,江蘇的10個縣被劃歸上海,其鄉村成為上海的副食品工業生產基地。在改革開放后,物資全國流通,上海鄉村與城市的關系便不如之前密切了。” 這便是上海大都市與其鄉村的“緣分”溯源,也是很長一段時間內上海鄉村的尷尬之處:上海城市經濟發達、產業興旺,“虹吸效應”易將周邊鄉村青壯年勞動力掏空;由此,上海鄉村振興的方向究竟應是鄉村價值再造,還是成為上海的后花園? 數據顯示,當前,上海有1500余個自然村,郊區鄉村面積占上海陸域總面積約85%。其中,既坐擁了陸家嘴金融中心、張江科學城等高精尖城市未來,又囊括著廣域鄉村田野的浦東新區,是上海城市與鄉村共生的一個縮影。 “上海的城市與鄉村像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是相輔相生、平等發展的關系。”朱建江表示。那么,這種“平等”的關系如何體現? 在浦東新區農業農村委員會主任蘇錦山看來,鄉村振興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能脫離鄉村的本色,要以現代農業作為底板和基礎,疊加二三產業的發展。 “2014年之前,上海鄉村致富多是依靠大量村企,但從5年前‘五違四必’整治開始,村企被全部清除,雖然鄉村集體經濟銳減,但這是正確的道路,”川沙新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邵世志表示:“一是還農村以農業本色,二是提高土地用地質量。” 但他同時表示,以川沙為例,當前農業產值占比只有0.16%,依靠發展農業振興鄉村,實則任重道遠。 “當前,鄉村發展第一產業賺錢難的主要原因是人多地少,城鎮化率不夠,”朱建江告訴記者,當城鎮化率達到75%左右,人均耕地面積將達到50-100畝,第一產業從業者收入將與二三產業等量齊觀,甚至更高。這在世界發達國家已得到了證明。 蘇錦山認為,在當下,需要通過打造產業鏈,以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他表示,當前的重點在于打造新型的農業經營體系,通過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社、家庭、農場之間的利益鏈接,實現共同發展,同時帶動集體經濟的增長。 川沙新鎮連民村是這一模式的先試先行者。以規范化的品牌民宿為平臺,依托連民村美麗的自然風光,優質農場、文創產業、非遺手工業與休閑農業旅游實現了游客流量資源共享。 如連民村“東方瓜果城”,農業年產值300多萬;接待游客5萬人次,年產值約500多萬;游客帶動農產品銷售200多萬。 鄉村產業的振興帶來了人口的城鄉雙向流動,改變了多年以來農村單向輸出人口的狀況,為鄉村增添了活力。 在連民村,這種現象格外明顯。除了大量游客,“宿予”民宿吸引了20余名80后、90后年輕人工作、生活于此;上海閩龍實業有限公司開設的玫瑰書屋里,學設計的姑娘劉喜鷗日日采摘玫瑰、萃取花茶、插花裝飾,將一方空間做成了藝術品。 “山臻果蔬”農場新近招聘了本科畢業的孟麗虹負責對外宣傳工作。“我本來在上海市區一家公司做白領,但感覺鄉村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和慢節奏更加吸引我,”孟麗虹說:“我想在鄉村扎根下去。” 年逾六旬的萬根飛夫婦是“青花瓷”主題民宿的業主,夫妻倆住在民宿旁。村子美了,居住條件好了,口袋也富裕了。從前兒孫很少回來長住,如今每逢寒暑假,外孫都會急著回村里度假。 當前,川沙新鎮還在規劃發展“文創部落”,借助迪士尼大IP帶來的客流,將文創人才引入附近鄉村,挖掘本地文化,打造屬于上海和浦東自己的文創IP,激活文旅產業,與村民共享發展果實。 朱建江指出,5000年的農耕文化有著與城市文化平等的地位,當城市在追逐趨同化的現代文明時,民族傳統文化、地域文化、非物質遺產以及人文情懷恰恰都留在了農村的土壤上。這也是當今城市市民企圖尋找的“鄉愁”。 而鄉村振興中,更加重要的平等還在觀念上。“鄉村不是城市的附屬品,也不是為了城市人而振興,”川沙新鎮黨委書記呂雪城對中新網記者表示:“鄉村振興的本質是為了使鄉村宜居、農民富裕。而城鄉文旅是一種模式,讓市民和農民共同生活在這一片土地上。”(完)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