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寧波9月13日電(記者 林波)“爸爸中秋快樂”“爺爺中秋快樂”“太公中秋快樂”……9月13日,在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梅林街道河洪村百歲老人何和水的家中,一家人正向他道著中秋的祝福。 1919年2月出生的何和水是寧海縣梅林街道河洪村的村民,百年時光轉瞬即逝,他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滄桑巨變。 吃過早飯,拄著拐杖,帶上鴨舌帽,何和水慢慢悠悠地走在鄉間小路上,過往的村民笑著與他打招呼。沿著筆直的水泥路,何和水熟門熟路地來到了村里的商鋪——蘭坊。 泡上一壺紅茶,給何和水倒上一杯,干濤濤湊到何和水的耳邊,大聲問道:“太公,月餅要不要吃?”何和水笑著擺擺手拒絕,他在家中就已吃過月餅。 干濤濤是河洪村蘭坊的經營戶,同時也是河洪村的村民。閑暇時刻,何和水總愛來他店里轉悠,喝一壺紅茶,和到店的游客隨意聊上幾句。 “他是一個樂觀的人,我們冬天一起烤火烤番薯,夏天一起喝茶聊天,像忘年交一樣。”干濤濤表示,何和水身子仍很健朗,也愛開玩笑,非常幽默,“現在除了耳朵聽不見要大聲說話外,他還能自己做飯,照顧自己。” 經歷了一個世紀的風雨磨礪,何和水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 “日子好得很!”何和水告訴記者,他幼時是地主家的長工,“每年的工錢就是600斤稻谷。” “新中國成立后,我擺過攤、賣過碳、種過田,結婚后就在村里務農。”談及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最大感觸,何和水直言,是國家讓他有了小家,“我長得不好,又沒有穩定收入,一直到40歲也娶不上媳婦。” 彼時,何和水身邊的朋友都已娶妻生子,但他仍是孤身一人。 “我曾想過自己會孤老一生,但沒想到我也能結婚生子,擁有自己的家庭,擁有自己的孩子。”盡管老伴已離自己而去,但看著膝下的兒孫們,何和水仍是幸福感爆棚。 “我是一個農民,現在農村的變化非常大。”作為土生土長的河洪村村民,何和水對村子的變化感受最為直觀。 從草房子到土坯房,從磚瓦房到兩層樓房,何和水的住所變化折射了鄉村振興的步伐。 如今的農村早已不是何和水記憶中那個落后偏僻的地方,走進河洪村,水泥馬路直通村子盡頭,保存完好的石頭房化身農村博物館展現著小村的獨家記憶,新建的二層、三層樓房則整整齊齊排列在村子的外圍訴說著新農村建設農民的生活變遷。 而今,何和水每個月可以領取街道發放的800多元“老人補助”,逢年過節更是會收到各種各樣的“大禮包”,“社會在發展,但是人情味卻一直沒有消失,政府幫助老人、關愛老人,讓我們安享晚年。” 對比過去的生活,何和水直言現在真的很幸福,“穿得好,吃得好,住得好。” “有太平盛世,才有百歲中秋。”又是一年月圓時,又是一年中秋月,跨過一個世紀的歲月長河,何和水直言,月滿情滿人團圓,“四世同堂過中秋,五世同堂猶可待。”(完)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