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包勒索纏訴 職業打假變職業敲詐,踩線了!
2019-09-28 17:21:16? ?來源:工人日報 責任編輯:李雅蘭 我來說兩句 |
用偷偷準備好的過期商品掉包,轉臉就敲詐;瞄準店鋪宣傳語中的“極限詞”,張口就勒索—— 職業打假變職業敲詐,踩線了! 本報記者 柳姍姍 編者按 自“職業打假人”出現以來,這一群體就飽受爭議。不能否認,在推動市場凈化、樹立消費者維權意識方面,“職業打假人”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當他們中的一些人“打假”目的不再是解決消費糾紛,而是索要高額賠償,甚至偽造證據對商家進行敲詐勒索、利用惡意投訴舉報為自己牟利時,“打假”就變了味兒。 “打假”成為“假打”,顯然偏離了立法本意和保護消費者的初衷,反而讓真正的消費維權問題得不到解決。在短短3個月時間里,涉及打擊“惡意舉報非法牟利行為”和“以‘打假’為名的敲詐勒索行為”的中央文件出臺兩次。各地也從立法層面,加強相關法律條文的修改,對打著“維權”旗號敲詐勒索的行為堅決說不。 被“職業打假人”拿著絲巾材質鑒定報告要求賠償私了時,長春一家絲巾經銷商的老板李華(化名)還想委曲求全,花錢了事。不過,前不久他找到長春市消費者協會咨詢,才意識到可以先比對一下索賠者出具的報告和商品本身的質檢報告。 這一對比才發現,索賠者所檢絲巾根本就是“張冠李戴”,商品完全不同。李華立即報案,感嘆“成功躲過一劫”。 近日,《工人日報》記者調查發現,有些人以“職業打假”為名,卻實際做著非法牟利的“職業索賠”。其目的不在于打假、保護消費權,而是索要高額賠償,并制造大量惡意舉報,反復對商家進行敲詐勒索。 掉包勒索纏訴,“打假”變“假打” 長春市消費者協會秘書長鐘萍現在還記得,十幾年前,一位文質彬彬、說話條理清晰的投訴者找到長春市消協,反映他在某超市購買的食品違反規定標有保健功能,想要索賠。 與其交流專業知識后,這名投訴者說了一句“東北我走了很多地方,就你懂”,鐘萍這才知道自己是遇到了“職業打假人”。當時,這位態度溫和、訴求合理專業的投訴者給鐘萍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那個時候,我很贊同這些人的出現。因為他們非常專業,他們的行為一是能對凈化市場起到積極作用,二是能側面督促我們相關工作人員提高業務能力和素質。”鐘萍說。 “在我們的投訴平臺上,很多人直接就說自己是職業打假人,且投訴范圍也越來越廣?!辩娖颊f,“一開始大多數是針對食品,后來通信服務、衣帽、家具等商品都成為了打假對象,且很多是針對產品說明、廣告詞等細節內容索賠。” 經手多起案例后,鐘萍逐漸發現,不少“職業打假人”已把“打假”變成弄虛作假。 “有的人專門惡意舉報,不是以凈化市場為目的,而是要求商家拿錢私了,實施威脅、虛假評價甚至是掉包勒索、偽造證據,非法牟利?!辩娖几嬖V記者,她曾被非常強勢的“職業打假人”向上級機構投訴過,此類案件一旦處理結果不如其意,他們就會反復投訴、胡攪蠻纏。 在浙江杭州從事跨境電商的店主,被一對來自上海的母子以商品標簽瑕疵等為由要挾舉報,只得按對方要求連續兩年每月“納貢”價值600元的商品,直至二人因敲詐勒索獲刑;一位淘寶店主因為使用夸大宣傳語,被“職業打假人”盯上,只得賠償2000元認栽;索賠打假QQ群宣稱只需30元便可“拜師”獲得“索賠秘笈”…… 根據近日由市場監管部門、中國消費者協會和企業代表共同參加的職業索賠行為專題研討會披露,近年來全國以“打假”“維權”為名發起的“職業索賠”惡意投訴舉報每年超100萬件。 法院判決中,職業打假人輸贏不一 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以“職業打假”為關鍵字,檢索到今年的裁判文書1382篇,較去年的3348篇有大幅下降。日期較近的多篇文書中,法院判決中打假人輸贏不一,大多數是因商品確實存在問題被判以退貨方式處理,數倍賠償要求不予支持。 90后“職業打假人”韓某在2018年7月,先后兩次在青島市某批發超市共購買12瓶進口品牌紅酒,支付酒款20160元,并對購買過程全程拍攝視頻。隨后,韓某以該超市銷售的進口紅酒貼簽不符合國家標準為由,將超市訴至轄區法院,請求判令返還購貨款,并支付10倍賠償金20.16萬元。 庭審中,被告超市提交的4份生效判決顯示,韓某曾在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人民法院同時起訴過多個不同被告,均以所購產品沒有中文標簽為由,要求被告退還貨款并支付10倍賠償。同時,韓某在多個案件中提交的證據形式也基本一致。據統計,該批案件數量超過50宗,涉案標的達400萬元以上。 一審法院判決超市返還韓某20160元貨款,但未支持其10倍索償,韓某不服,上訴至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青島中院終審改判:超市返還韓某貨款20160元,并向其支付賠償金20.16萬元,韓某返還紅酒。 “職業打假人”刑某則沒有如此幸運。 邢某先后累計購買了75輛某品牌超標電動車,委托研究所進行檢測,結果顯示電動車多項目不合格。從2017年開始,邢某經歷了17次法院開庭、裁定、判決,向法院起訴要求退貨并且“一賠三”懲罰。終審法院認為,邢某作為職業打假人,購買電動車并非為生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不屬于法律所規定的消費者,因此不支持其3倍賠償的訴求。 合法違法一線間,界定紅線是關鍵 “現在是開春打假的一個寒冬……建議各位打假同仁,一定要遵從正當性、必要性、合理性、合法性的原則行事?!苯衲?月,“打假斗士”王海在北京舉辦的第五屆315打假論壇上如是說。 廣東廣和(長春)律師事務所律師王雨琦告訴記者,從實際案例來看,職業打假行為合法與違法之間僅有一線之隔,司法實踐的態度也越來越謹慎。 《工人日報》記者發現,近段時間以來,多地法院都出現了針對打著“維權”“打假”旗號、實為敲詐勒索的“職業索賠人”的判決。 比如,福建龍巖一名90后男子利用廣告法限定的絕對化用語“極限詞”,對網店賣家進行惡意投訴敲詐勒索,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年8個月,并處罰金1.5萬元;上海長寧區法院以敲詐勒索罪依法判處“職業索賠人”王某有期徒刑3年3個月并處罰金……根據媒體報道,前不久,包括河南、廈門在內的4省市,已將敲詐勒索、非法牟利的“職業打假”列為“掃黑除惡”對象。 “當務之急是在總結職業索賠行為特性和問題的基礎上,探索有效的方法,明確界定職業打假合法索賠與敲詐勒索之間的紅線。合理合法的職業打假應當被支持,但是敲詐勒索一定要進行懲治?!蓖跤赙f。 “從今年的投訴情況來看,職業打假行為明顯減少了?!辩娖冀ㄗh,在反對并嚴厲懲處非法打假行為的同時,相關部門也應該對合法的“職業打假人”制定有吸引力的獎勵機制,引導他們用正確方式行使打假權利,發揮其正面作用,疏堵結合,方能治本。 也有網友表示,職業打假是適應市場需求而誕生的,最后行使淘汰權的也是市場。企業不售假,產品質量過關,經營誠信,打假人會逐漸消失。 |
相關閱讀:
- [09-28] 今年前8月全國森林旅游游客量達12億人次
- [09-28] 綜合消息:贊中國發展成就 盼未來深化合作——多國政要熱烈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 [09-28] 農業農村部:國慶期間生豬價格將總體保持穩定
- [09-28] 除了國慶,這個“十一”假期還要關心這些事!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