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么會有假期“黃金周”?
2019-10-08 08:28:18? ?來源: 責任編輯:周冬 我來說兩句 |
火爆的“黃金周”是國人假日休閑方式與休閑理念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寫照,是民眾敢消費、愿消費、能消費、放心消費的紅利釋放平臺。 從1949年開始每周單休,到1995年實施雙休制;從1999年10月1日起,每年國慶、春節、“五一”三個假日實行7天的連續休假制度,到2008年在保留國慶和春節兩個“黃金周”基礎上,“五一”放假3天并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小長假”——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全年假期從59天增加至115天,法定節假日從4個變為7個。中國人真正有“閑”了。 同時,伴隨著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民收入更是穩步增長。中國人的“錢袋子”真正鼓起來了。 火爆的“黃金周”是國人假日休閑方式與休閑理念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寫照,是民眾敢消費、愿消費、能消費、放心消費的紅利釋放平臺。 風光無限的朋友圈、車水馬龍的高速路、熱鬧非凡的大賣場,今年,我們迎來了第21個國慶“黃金周”。上萬億的銷售額、數億人次的出行,不論是國慶還是春節,“黃金周”都已成為中國經濟內生動力強勁的縮影。 假日延長,收入增加,中國人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對老百姓來說,假期是一種集體回憶,聚在公園、劇院、廣場參加各種慶祝集會就是放假生活的全部。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假日制度先后經歷了幾次重大調整和改革,更充裕的休息時間不僅提高了人民群眾生活的幸福指數,也激發了更多國人走出家門、安心出游。中國旅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與世界62個主要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法定節假日天數(11天)目前排在并列33位,人均每年法定節假日天數遠高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市場管理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黃金周”的休假制度極大地刺激了群眾的旅游愿望,旅游景點景區、城市和農村、飯店和餐館到處爆滿,處處顯示出“黃金周”休假制度帶來的井噴效應。 “最近這20年,我差不多去了30多個國家啦!” “以前工作的時候放假出游是種調劑,現在我們兩口子每個月的退休金加起來有一萬多,足夠一年出去玩幾趟了。” 放假時間的增加讓人們有了出行的“硬資本”,各項社會保障體系和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更讓老百姓有了放心出游的底氣。從綠皮車到“復興號”;從難得一見的飛機到2018年底擁有849條國際航線,中國鋪就出的世界級交通網絡讓出行愈發便捷。游客早上還在北京吃著豆漿、油條,中午就能在蘇州聽上一曲評彈。交通工具的升級拉近了各城市之間的距離,基礎設施的完善讓人出游更加方便。 此外,俄羅斯、美國、印度、歐盟、東盟等國家與國際組織與我國互辦旅游年成效顯著,中國人在世界各地越來越有“家”的感覺。目前,持普通護照的中國公民可免簽或落地簽前往70余個國家和地區。而數百家國有景區降低門票價格;道路、景區救援體系日趨完善;社會信用體系不斷成熟;《旅游法》《國民旅游休閑綱要》以及去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印發的《關于提升假日及高峰期旅游供給品質的指導意見》的相繼出臺實施,也都在為國人的假期出行消費保駕護航。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報告顯示,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19元。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已達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同時,我國就業總量從1949年的1.8億人增加到2018年的7.8億人,擴大了3.3倍。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生有所補、失業有助,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錢袋子鼓鼓的”中國老百姓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開始越來越需要更高品質的生活,釋放這些幸福感的“黃金周”平臺已水到渠成。 消費多元,拉動內需,“黃金周”成了“聚寶盆” 愈發豐富的休假制度體系讓人們的假期安排更加多樣。馬蜂窩旅游網數據表示,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正在促進中國旅游休閑新升級,中國游客的足跡已經遍布全球七個大洲,超過60000個目的地。 “現在休假時間充裕了,不光是出去玩,約上朋友去別的城市跑場馬拉松比賽,或者專門看一場音樂節,都是假日里的‘好時光’。” “原來在國外拿到菜單完全是兩眼一抹黑,現在居然能看著中文點菜,感覺像在家門口吃飯一樣。” 中國旅游集團董事長萬敏表示,國慶、春節已逐漸成為“手機上的‘黃金周’”。游客可以直接通過微信公眾號、小程序、APP等方式預訂酒店、購買商品、下單美食。攜程旅游大數據聯合實驗室首席研究員彭亮則表示,消費者現在對旅游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元,“網約導游”“無障礙旅游”等服務與技術上的升級,滿足了更多國人看世界的愿望。當各類主題游、文化游、深度游產品逐漸成為旅游市場上的主流時,國人終于能夠安心帶著對梵高的向往、對布魯塞爾大廣場的敬意、對米其林美食和巴黎時裝周的期待走出國門。 從“出國很難”到現在“手持10年多次往返簽證”;從“多國連線”到“一地深度”;從動輒千人規模的“包機包船”,到2-7人的“私家小團”,“黃金周”助力了旅游配套服務的提升,也讓人們的出行越來越自由。1984年我國人均國民出游只有0.2次,如今這個數據已達4次。旅游不再是“奢侈品”,而成了幸福生活的“必需品”,刷一刷朋友圈,你就知道世界有多大。 來自中國旅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1999年第一個國慶“黃金周”到來時,7天內全國出游人數達到28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41億元。而當年7天累計的“天文數字”放在現在,不到半天就可突破。2018年國慶假期,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7.26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5990.8億元,在體量上,“黃金周”早已翻越多個數量級。 假期增多不光帶火了旅游消費,也讓更多相關產業隨之受益。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18年國慶“黃金周”期間,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1.4萬億元,日均銷售額比上年同期增長9.5%。而在今年“五一”4天假期,中國旅游集團的數據顯示,僅旗下各大重點城市機場免稅門店的營業收入便達4.6億元。 從2017年“全域旅游”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中明確“以推動全域旅游發展為主線”,如今,旅游+互聯網、旅游+工業、旅游+農業、旅游+文化、旅游+教育等綜合消費新業態不斷涌現。文化和旅游部測算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94萬億元,已占GDP總量的11.04%。從美麗鄉村建設到深度扶貧,從帶動就業到國民經濟新增長點,從創收外匯到旅游外交,近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強大購買力,這是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巨大消費力量,而假日經濟所帶來的消費潛力以及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和綜合貢獻仍有很大成長空間。 促進交流,提升素質,國人借“黃金周”為自身“鍍金” 景觀之上是生活,中國自古就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傳統。“黃金周”不僅滿足了國人的物質生活,也讓更多人有時間、有空間去追求文化素養的提升,為自己的精神生活“鍍金”。中國旅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8年“十一”假期,超過90%的游客參加了文化活動,前往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和科技館的游客達到40%以上,文化類景區整體預定量同比增長超過36%。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指出,新時代游客的核心訴求正在從美麗風景轉向美好生活。“餐飲、購物、看實景演出固然是游客之所需,但并不是異地美好生活的全部。這就需要把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統籌起來,文化的家國情懷和旅游的人間煙火從來就是有機統一的。” 今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已正式印發《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其中專門提到發展假日和夜間經濟,落實帶薪休假制度,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等內容。未來,為了讓“黃金周”的“含金量”更高,休假制度更加合理,國家相關部門仍在做著不懈努力。目前各地已經在探索每周2.5天休假方案,今年加長版的4天“五一”小長假也讓不少人眼前一亮。 戴斌表示,近年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旅游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但考慮到每增加一天法定節假日,全國用人單位將多支付400多億元工資,未來建議要在全域旅游發展戰略下發展夜間旅游等新業態,向時間和空間要假日經濟的新潛力。 倉廩實而知禮節。多年來經濟的飛速發展、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不僅帶動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讓中國老百姓更加自信,更講文明。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如今,走遍全球的中國游客也將文明出游的新風尚帶到了各國的大街小巷。 在70年發展歷程中,中國人的假期不僅有假日經濟,還折射出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國人素質的提升,更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的開花結果。“黃金周”是一個縮影,它映射出我國假日改革的優秀成果;“黃金周”是一個風向標,它展現出消費提質升級的日新月異;“黃金周”也是一座橋梁,它讓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距離不再遙遠。文旅融合的大潮讓“詩與遠方”也可攜手抵達,讓老百姓在“黃金周”獲得“穩穩的幸福”。(作者:連品潔 田虎)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