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社科研究人員評職稱:學術不端將“一票否決”
2019-10-29 08:17:43??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李雅蘭 我來說兩句 |
中新網10月28日電 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網站消息,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印發(fā)了《關于深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專業(yè)技術人員管理司、中國社科院人事教育局有關負責人指出,要把品德放在職稱評價的首位,實行學術不端行為“一票否決制”。 有關負責人介紹,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是我國專業(yè)技術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堅力量。1986年建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職稱制度,對調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隊伍建設、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隨著人才發(fā)展體制機制改革及國家職稱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職稱制度存在的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日益凸顯,亟需通過改革加以完善。 有關負責人指出,《意見》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職稱制度存在的突出問題,圍繞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等關鍵環(huán)節(jié),提出針對性的改革舉措。 一是在完善評價標準方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為人民做學問,注重政治標準和學術標準、繼承性和民族性、原創(chuàng)性和時代性、系統(tǒng)性和專業(yè)性相統(tǒng)一。堅持德才兼?zhèn)洹⒁缘聻橄龋哑返路旁诼毞Q評價的首位,實行學術不端行為“一票否決制”。堅持創(chuàng)新和質量導向,定性和定量評價相結合,注重考察科研人員的專業(yè)性和創(chuàng)造性。注重論著質量,淡化數量要求,改變簡單以出版社和刊物等級等判定成果質量、評價人才的做法,適當發(fā)揮引文數據在科研評價中的作用,避免絕對化。堅持分類評價,根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決策咨詢研究等不同崗位科研人員及科研活動特點,分類制定人才評價標準。推行等效評價制,發(fā)表于中央主要媒體并產生重要影響的理論文章,以及為重要決策所采納的建言獻策成果,在職稱評審中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著作具有同等效力。推行代表作制度,將代表性成果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內容,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力。 二是在創(chuàng)新評價機制方面。針對不同類型和層次人才的特點,綜合采用多種評價方式,提高評價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對決策咨詢類成果、委托項目成果,可將使用單位、委托單位意見作為評價的重要參考。向優(yōu)秀科研人員和艱苦邊遠地區(qū)科研人員傾斜,取得重大基礎研究突破、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可直接申報高級職稱;長期在艱苦邊遠地區(qū)和基層一線工作的,側重考察其實際工作業(yè)績,放寬學歷、論文等要求。 三是在職稱制度與用人制度關系方面。促進職稱制度與用人制度相銜接,堅持評以適用、以用促評,把職稱評審結果作為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據,實現職稱評價結果與人才聘用、考核、晉升等用人制度有機銜接。加強聘后管理,對不符合崗位要求、不能履行崗位職責或考核不合格人員,可按照有關規(guī)定調整崗位、低聘或者解聘,在崗位聘用中實現人員能上能下。促進職稱評價與人才流動有效銜接,進一步暢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民間智庫及自由職業(yè)研究人員職稱評審通道。 四是在改進管理與服務方面。科學界定、合理下放職稱評審權限,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人才智力密集的單位按照管理權限自主開展職稱評審。優(yōu)化評審服務,加強職稱評審信息化建設,簡化申報手續(xù)和審核環(huán)節(jié),推動評審信息互通共享。加強評審監(jiān)管,完善職稱評審公開公示制度,完善評審專家責任和信譽制度,實施退出和問責機制,加強對評價全過程的監(jiān)督管理。 對貫徹落實《意見》有哪些要求?有關負責人指出,一是職稱制度改革政策性強,涉及面廣,社會影響大,各地區(qū)、各部門要充分認識改革的重大意義,各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相互協調,確保改革順利推進。二是各地區(qū)、各部門要按照國家統(tǒng)一部署要求,積極穩(wěn)妥做好評審權限下放、新舊政策銜接、標準完善等各方面工作。三是要深入細致地做好政策解讀、輿論宣傳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調動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引導社會有關方面支持、參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營造有利于改革的良好氛圍。 |
相關閱讀:
- [10-21] 濰坊學院通報教師學術不端:撤銷職稱 調離教師崗位
- [10-14] 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guī)定九月施行 學術造假撤銷職稱
- [10-12] 教育部:本科教育要嚴把考試和畢業(yè)出口關
- [09-30] 中國“兩院”向全體院士倡議: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 [09-16] 學術造假撤銷職稱將有規(guī)可依 不端黑歷史影響評審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