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2000余萬條個人信息案告破 民警憑催債信息牽黑產鏈
2019-10-31 07:57:02??來源:中國之聲 責任編輯:李雅蘭 我來說兩句 |
涉2000余萬條個人信息案告破,民警如何借一條催債信息牽出整條黑產鏈 據中國之聲報道:13個月的連續作戰,“8 11”公安部督辦特大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終于告破。日前,江蘇鎮江潤州警方舉行案情發布會,據了解,辦案過程中,專案組足跡遍布甘肅、湖北、遼寧、山西、山東等全國十多個省,轉戰全國50余地市,這一案件涉及公民個人信息2000多萬條,涉案金額高達400多萬元。 正是在這巨大的暴利誘導下,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通訊公司經理、街道計生人員等等,悉數粉墨登場,做起盜取販賣公民個人信息的“內鬼”。案件破獲后斬斷了非法獲取公民信息源頭8處,抓獲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業“內鬼”等相關犯罪嫌疑人40多人。 那么,辦案過程中一線民警經歷了哪些驚心動魄的瞬間?又是如何憑借著一條催債信息,牽出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黑色鏈條? “內鬼”“三網通” “大表姐”……公民個人信息竟被這些人層層倒賣 去年8月10日,鎮江市公安局潤州分局寶塔路派出所接群眾報案,說自己不停接到催債電話,但是接到電話的手機號并不是自己留存給小貸公司的聯系號碼。他懷疑自己的手機號碼信息被小貸公司非法獲取。接警后,潤州分局網安大隊迅速介入,并通過偵查手段發現這個小貸公司曾向一名姓羅的男子購買過80多條公民手機號碼信息。潤州公安分局網安大隊大隊長劉翔介紹: “我們要想把案件擴大,我必須把姓羅的犯罪嫌疑人抓獲。從他手機里進行了調查,發現了他有很多的上線下線,他就是節點人物。因為他也是個二道販子,他不是內鬼,我們的目的是抓最上線的內鬼,我必須通過他再挖一層,這層達不到繼續挖,一直要挖五六層才能挖到內鬼。” 經查,這些黑色產業鏈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手段主要有三種手段:一是利用本身職務之便盜取信息。二是利用黑客技術侵入計算機系統并非法獲取后臺數據庫內公民信息。三是通過上線購買公民個人信息進行倒賣。犯罪嫌疑人中,既有基層街道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也有主流通訊公司的客戶經理,這些內鬼就成了倒賣公民個人信息的源頭: “深圳的曾某是街道從事計劃生育工作的,他手中有一個用戶名密碼,能夠查到需要查詢人物的家庭住址、電話號碼、家庭成員。我們如果查一般的戶口底冊,可能查出的戶籍地址并不是他實際居住地。但如果說我們妻子在醫院生產,出院時候的計生信息肯定留存的是最鮮活的數據,也就是說留存的都是我現在的實際居住地、電話號碼都是最常使用的號碼。所以犯罪嫌疑人覺得這類數據很有用,最鮮活、比較全。” 除了掌握信息的內鬼,還有不少人通過低價買入、高價賣出的方式,在這條黑色產業鏈中賺的盆滿缽滿。湖北十堰的犯罪嫌疑人謝某僅僅十天就能進賬30萬元,北京海淀的曹某雖然只有小學文化但在圈內早已是大神級別的人物: “一般的下線都會找他聯系,認為他來得快、信息準、數據全。所以下線口口相傳的叫‘三網通’,訂單秒出。什么叫訂單秒出,就是我把身份證號碼、名字打包發給他,他通過上線通訊公司,然后在最快的時間內得到了他需要的人的電話號碼。” 專案組經過近13個月的偵查,理清了該黑色產業鏈的架構:公民個人信息被源頭非法獲取后層層倒賣,最終流向不法小額貸款、金融催收公司。潤州分局副局長許星介紹: “買信息過去然后給你發廣告,你可以申請一些貸款啊,這些貸款都是無抵押、條件門檻非常低的,這也就是涉及到我們現在掃黑除惡中一些套路貸的案件。他只要獲取了手機號碼就可以大批量的發廣告,實際上還是一種誘騙的行為。” 40多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抓獲 黑色產業鏈徹底搗毀 案件偵辦過程中,專案組民警除了遭遇當地語言不通、突發情況多等困難外,更要與犯罪分子斗智斗勇。比如,安徽合肥劉某為躲避法律制裁,化身為虛擬世界中的“百變御姐”,圈內人都稱其“大表姐”,其微信頭像也是美女一枚。以致于警方在初期,還以為劉某真是個女子。 有的嫌疑人行蹤不定,民警往往蹲守十幾個小時才將其抓捕;有的嫌疑人租住在情況復雜的城郊結合部,專案組民警就化妝成外地租客,多次摸排;還有的嫌疑人反偵察能力較強,民警要經過多次研判,往返多次出差才將其抓獲。 今年8月12日,專案組統一收網,40多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抓獲歸案,整條黑色產業鏈被徹底搗毀。目前,案件仍在進一步審理之中。潤州公安分局網安大隊大隊長劉翔警官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加強對個人信息保護,防止因為防范意識不強、導致信息泄露。 “網絡應該選擇正規、大型網站,注意檢查網址,不要輕易接收和安裝不明軟件。填寫銀行的賬戶密碼要謹慎,填寫簡歷的時候也不要太復雜,身份證復印的時候一定要注明用途。妥善保管每個人的大量信息,不要貪圖小便宜,而給自己造成一些損失。” 江蘇臺記者:錢飛 鎮江臺記者:黃灝 |
相關閱讀:
- [10-21] 冒充“公檢法”詐騙變種騙局出現 一財務被騙500萬
- [10-18] 四川4人長期銷售假冒商品被提起公益訴訟
- [10-17] 重慶警方破獲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
- [10-17] 職場信用信息,怎能想賣就賣?
- [10-17] 過度索取住客信息,華住酒店涉嫌侵犯隱私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