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未成年人沉迷游戲需多管齊下
2019-11-12 10:32:21?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李雅蘭 我來說兩句 |
有關部門日前發布的《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被網友們稱為“最強保護條例”。比如,《通知》規定,“每日22時到次日8時,游戲公司不得為未成年人提供游戲服務。未成年人玩游戲,法定節假日每日不得超過3小時,其他時間每日不得超過1.5小時”。 數據顯示,近三成學齡前兒童每天使用網絡的時間在30分鐘以上,而14歲青少年每天使用網絡時間超過半小時的比例達到60.8%,未成年人10歲之前觸網比例高達72%。如何為未成年人營造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已成為全社會的普遍期待。2007年,當時針對未成年玩家曾出臺過網絡實名認證和防沉迷系統,后來卻沒有得到很好落實。這一次的未成年人“防沉迷”會有用嗎? 技術的發展為保護未成年人提供了可能性。當年的網絡實名認證和防沉迷系統難以真正確認未成年玩家的身份,未成年玩家通過代注冊、購買賬號等方式能相對容易地“翻墻而過”。隨著游戲向移動互聯網演進以及技術的不斷提升,從頭部游戲企業此前的實踐來看,包括人臉識別、設備鎖等一系列新技術能有效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戲行為,人工智能的加入則讓識別變得更精準。比如,通過大數據發現玩家的行為模式符合未成年人的特征,就可直接發起人臉認證要求。騰訊的數據顯示,通過相關技術創新,未滿13周歲的未成年用戶平均游戲時長下降約59.8%,13周歲及以上未成年用戶平均游戲時長下降40.3%。 但縱觀網絡游戲行業,游戲企業的規模大小各異,技術水平也參差不齊,并非所有公司都有技術儲備和研發能力甚至經濟實力來提供自己的未成年玩家保護措施。因此,一方面需要呼吁頭部游戲企業開放自己的技術能力,為行業提供相關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包括人臉識別、實名認證等需要調用政府相關數據的技術手段,在數據開放上需要考慮為游戲企業的未成年人保護提供更多便利。 然而,僅靠技術筑起“護城河”,還不足以解決所有問題。一些孩子熱衷玩網絡游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家長和學校在教育工作中的某種缺位。玩游戲是人類的天性,在引導孩子合理玩游戲的過程中,家長和學校應該為未成年人創造更多接觸線下生活的機會,培養他們多方面的興趣愛好。特別是一些家長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手機不離手,是否為孩子樹立起一個好榜樣。 學校和家長還要認識到,互聯網并不僅有網絡游戲,也要幫助未成年人建立健康上網、使用智能手機的習慣,通過陪伴、監護、指導,在控制孩子的上網時間的同時,教會孩子識別不良信息、建立自我管理能力,并且學會高效地使用互聯網。只有“疏堵結合”“多管齊下”,才有利于處理好未成年人與網絡游戲之間的關系。 陳 靜 |
相關閱讀:
- [11-12] 財政部下達資金8.3億元支持各地抗旱救災
- [11-12] 多地人才政策升級 新一輪“人才爭奪戰”開啟
- [11-12] 雙11買氣攀升 臺灣電商業績增幅最多上看30倍
- [11-12] 央企中長期激勵“工具箱”不斷豐富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