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19.16%的網絡詐騙案件具有精準詐騙特征
2019-11-19 11:09:36?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李雅蘭 我來說兩句 |
中新網11月19日電 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副庭長羅國良19日表示,當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在不斷變種過程中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包括犯罪有組織化、“產業化”色彩濃厚,催生大量黑灰色產業鏈等。他還指出,19.16%的網絡詐騙案件具有精準詐騙的特征,即不法分子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后有針對性地實施詐騙,極大地提高了詐騙得逞的可能性。 19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發布會,發布網絡犯罪大數據報告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典型案例并回答記者提問。羅國良在會上介紹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典型案例。 羅國良表示,根據大數據研究院的報告數據,2016年至2018年人民法院審理的網絡犯罪案件中30%以上涉及詐騙罪,占比最高,是公認的“社會毒瘤”,是侵犯公民財產安全的社會公害。人民法院一直堅持依法從嚴懲處此類犯罪及相關的上下游犯罪,堅決凈化網絡空間,決不讓電信網絡詐騙成為犯罪分子牟利“致富”的“溫床”。 羅國良指出,2016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布了《關于辦理電信網絡詐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各級公、檢、法機關適用《意見》辦理了一大批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抓獲、判處了一大批犯罪分子。 羅國良介紹,根據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對近三年來網絡犯罪案件,特別是網絡詐騙犯罪案件情況和特征的分析,結合司法實踐反映的情況,當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在不斷的變種過程中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 一是引發次生危害后果的情形日漸突出。詐騙犯罪的直接目的是獲取經濟利益,但是在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之外,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引發次生危害后果的案件日益增多。有的企業被騙走巨額資金,導致停工破產;有的群眾被騙走“養老錢”“救命錢”,導致生活陷入困境。 尤其是近幾年連續發生的幾起在校學生被騙而導致猝死或自殺的案件,社會影響尤其惡劣。如此次發布的被告人陳文輝等詐騙案和被告人陳明慧等詐騙案,犯罪分子實施詐騙造成了被害人徐玉玉、蔡淑妍死亡或者自殺的嚴重后果,可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不僅謀財,而且害命”,社會危害性極大。人民法院對兩案的主犯陳文輝、陳明慧均依法頂格判處無期徒刑,充分體現了對此類犯罪依法從嚴懲處的精神。 二是犯罪有組織化、“產業化”色彩濃厚。司法實踐中,絕大部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都是團伙作案,個人作案的比較少,近年來打掉的犯罪團伙幾十人、上百人的屢有出現。司法大數據也反映出三人及三人以上的網絡詐騙案件占比呈上升趨勢。 當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鏈條化運作的方式更加明顯,各環節分工明確,流程化完成詐騙行為,使得各類詐騙迷惑性更強,令人防不勝防。有的詐騙團伙組織嚴密,層級分明,呈公司化運作,犯罪分子更易于得手。 如此次發布的被告人陳杰等詐騙案,該團伙成立合法公司,在公司名義掩護下組織上百人實施電信詐騙,利用人民群眾注重身體健康的心理,假扮“名醫”誘騙廣大中老年人購買不具有藥品療效的保健品或食品,獲取巨額收益。該團伙成員各個環節分工明確,團伙內實行層級管理,甚至還有詳細的業績考核制度,案件規模大,社會危害大。團伙犯罪歷來是刑法打擊重點,組織、指揮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團伙也是對此類犯罪分子依法從重處罰的情節之一。 三是催生大量黑灰色產業鏈。由于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分工的精細化,催生了大量為不法分子實施詐騙提供幫助和支持,并從中獲利的黑灰色產業鏈,這些黑灰色產業鏈加速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蔓延泛濫,成為此類犯罪居高不下的成因之一。 司法大數據反映出,19.16%的網絡詐騙案件具有精準詐騙的特征,即不法分子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后有針對性地實施詐騙,極大地提高了詐騙得逞的可能性。如此次發布的被告人杜天禹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該案是被告人陳文輝等詐騙案的上游關聯案件,正是由于杜天禹非法入侵山東省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信息平臺網站,非法獲取當年考生個人信息,其中就包含被害人徐玉玉申請貧困生助學金的情況,這些個人信息向陳文輝出售后,陳文輝冒充財政局工作人員以發放助學金為名撥打電話,才導致徐玉玉接到詐騙電話后深信不疑,釀成悲劇。人民法院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為詐騙犯罪分子取款等相關犯罪依法懲處,目的就在于要斬斷電信網絡詐騙的犯罪鏈條,鏟除其周邊犯罪產業鏈,做到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實行全鏈條、全方位打擊。 四是犯罪手段演變快,騙術更具迷惑性。據公安部門統計,各種詐騙類型大概可分為48類共計300余種。而且不法分子的詐騙手段花樣翻新快,新手法層出不窮,且更加隱蔽、更具有迷惑性。 如此次發布的被告人黃國良等詐騙案和被告人童敬俠等詐騙案,就是當前比較突出的“民族資產解凍類”詐騙犯罪案件,此類詐騙犯罪由來已久,隨著打擊力度的加大,發案率已經逐漸下降,但當前又借助互聯網手段,依附社會熱點卷土重來,詐騙分子利用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偽造國家機關公文,制作虛假證件大肆實施詐騙,甚至煽動群眾以領取分紅為由進京非法聚集,嚴重損害群眾利益,嚴重影響黨和政府形象,也嚴重影響社會穩定,應當依法嚴厲打擊。 五是利用微信、QQ等即時聊天工具實施的詐騙越來越多。司法大數據反映出利用微信實施詐騙的案件在全部網絡詐騙案件中的占比逐年快速提高,微信、QQ等即時聊天工具已成為不法分子使用較為頻繁的工具。 如此次發布的被告人楊學巍詐騙案,此類案件多發于深夜的酒店、賓館,不法分子偽裝成女性暗示可進行性交易等“特殊服務”,再以收取嫖資、開房費、租車費等為由實施詐騙。此類案件雖然涉案金額不大,但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甚至由此催生了一系列灰色產業,比如與微信相關的,但微信本身不具備甚至明確禁止的功能軟件的開發,而這些功能大都被用于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因此,依法打擊此類詐騙犯罪,體現了人民法院不斷凈化網絡空間,維護清朗網絡環境的態度。 羅國良強調,人民法院歷來重視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的審理,注重發揮人民法院依法打擊犯罪,保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穩定的職能作用。此次發布這些案例,一方面體現了人民法院依法從嚴懲處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堅定決心和態度,正告犯罪分子,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敢于以身試法者,終究難逃法律的嚴懲。 另一方面也是一次生動的法制宣傳教育,提醒廣大群眾增強對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活動的識別意識和防范能力,希望大家多關注媒體報道、社區警情提示和電信部門、銀行機構的宣傳,遇到類似情況時不輕信、不上當,增強利用法律武器與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作斗爭的信心和勇氣,遇到可疑情形及時報警或向有關部門反映,促進形成群防群治的社會氛圍。 羅國良表示,下一步工作中,人民法院將繼續發揮好審判職能,依法審理好每一起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依法從嚴懲處犯罪分子,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合法利益,維護電信網絡秩序,凈化網絡空間,決不讓網絡成為法外之地。 最高法將繼續做好審判指導工作,不斷完善法律規定,統一法律適用標準,為懲治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人民法院還將與有關部門協調配合,共同提升整體打擊能力,提升源頭監管能力,提升宣傳防范能力,努力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
相關閱讀:
- [11-14] 最高法:高空拋物犯罪有這幾種情形依法從重懲治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