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榜”能否剎住培訓亂象引關注
2019-11-29 09:56:40? ?來源:工人日報 責任編輯:李雅蘭 我來說兩句 |
廣西列出校外培訓機構黑白名單—— “黑白榜”能否剎住培訓亂象引關注 11月26日,記者在位于南寧市新民路的某教育培訓機構看到,該機構在入門處醒目地張貼了《關于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工作致家長的一封信》。 只見前臺的工作人員正輪番跟家長們去電征求意見,詢問本周五晚上的課可否提前到7點或6點30分。“按照新的管理規定,我們機構的下課時間不能晚于20點30分,之前是21點下課,有的課還上到21點30分。”一位姓吳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校外培訓機構不能超綱教學、提前教學,一次性收取培訓費用不能超過3個月,培訓結束時間不晚于20點30分……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近日發出通知,要求校外培訓機構在顯眼位置張貼《校外培訓機構規范辦學承諾書》,承諾做到上述內容;家長若發現校外培訓機構存在違規行為,可向教育部門舉報。 這些年,有學齡兒童的家庭大多見證了校外培訓機構的迅猛發展,報班成為許多家長“培優”之路的首選。“我家孩子從小學就開始上各種培訓班,進了重點高中實驗班后,以為可以消停了,誰知‘火箭班’的學生都在利用周末僅有的半天休息日去補課,我們敢不跟著繼續補嘛!”家長黃先生的兒子明年即將高考,已被學校列為高考重點大學種子選手的孩子,依然在選擇補課。 然而,許多培訓機構開展以“應試”為導向的培訓,確實存在“撥苗助長”的問題,不僅違背了教育規律和青少年成長發展規律,還影響了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 為遏制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今年10月以來,廣西在全區范圍啟動實施了校外培訓機構不規范辦學行為專項整治月活動。廣西教育、消防、公安等8部門協同聯動,對63家可能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校外培訓機構進行督辦。廣西民政廳、人社廳、市場監管局印發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配合教育部門做好校外培訓機構不規范辦學整治工作。 各地對轄區內所有培訓機構實施“拉網式”集中排查,整治校外培訓機構不規范辦學問題,達到規范引導一批、限期整改一批、強制取締一批、納入黑名單公布一批的目的。據統計,各地共開展聯合執法253次,摸排校外培訓機構3671所,全區共完成整改不規范辦學校外培訓機構963所,納入黑名單61所,強制取締311所。 廣西各地紛紛加大工作力度。如桂林市嚴格按照辦證要求、審批標準、上墻公示、收費管理的“四個統一”和符合當地教育發展需求,符合社區和家庭校外補充學習的需求,符合發展素質教育等“三個符合”規定,構建起校外培訓機構長效管理機制。柳州市大力推進中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工作,既解決了中小學生放學與父母下班“錯時”的矛盾,又對整肅校外培訓環境、規范校外培訓機構辦學行為起到了助推作用,目前共有183所中小學開展校內課后服務,參與學生4.6萬人,占比近六成。 南寧市教育局明確要求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每年至少發布兩次校外培訓機構黑白名單,通過縣區、開發區教育局官網、全國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機構管理服務平臺、微信公眾號等向社會公布。在“白名單”的基礎上,南寧教育部門還計劃將把品質優秀、舉辦者有社會責任擔當的校外培訓機構,評選為南寧市“十佳”或者“五星級”機構,樹立榜樣、分類指導、規范引領,逐漸形成一批學生家長認可的品牌,方便群眾放心選擇。 對于這一系列的嚴管、整改措施,不少家長表示歡迎。家長陳女士對記者講道,以往挑培訓班,只會看哪家廣告做得響,有沒有熟人的體驗介紹,具體的資質真沒法辨別清楚。有了“黑白榜”后,挑選時安心多了。 不過也有部分家長持不同意見,認為培訓時間應該由機構和家長協商決定,管理政策應該有些彈性。 記者了解到,南寧一些校外培訓機構已經開始按3個月為一期課程收費。家長張女士說,她的孩子在某培訓機構上課,該機構已改按3個月為一期課程收費。她覺得頻繁繳費太麻煩,想一次交半年的費用,但被拒絕了。 培訓機構每到寒暑假推出的提前學課程今后都在禁止的范圍,而這樣的培訓服務其實滿足了部分家長的需求,對此,有的家長感到有些無奈。一位家長對記者講道,“我也知道提前教學對孩子的成長不利,但不提前學,開學后容易掉隊。我兒子初一,但班里已經有孩子學完整個初中課程了,我們再不利用假期提前學,怎么跟得上?” 采訪時,有教育界人士談到,雖然“黑白榜”的發布有利于規范培訓機構及其行為,但治理部分家長的培訓焦慮,卻還需要一個過程。 本報記者 龐慧敏 本報實習生 馮玉豐 |
相關閱讀:
- [10-25] 陜西:校外線上培訓機構違規行為不整改將列入黑名單
- [10-12] 天津:校外線上培訓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聘用中小學在職教師
- [09-15] 清除校外培訓班“危險者” 培訓機構監管亟需加強
- [08-30] 三部門:外資語言類培訓機構外教人員應具備相關資質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