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等部門聯合揭露涉老詐騙四大套路
2019-12-03 14:54:54?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李雅蘭 我來說兩句 |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 題:民政部等部門聯合揭露涉老詐騙四大套路:高額返利、卷錢跑路、“保健品”忽悠、非法集資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羅爭光、孫少龍 又被“高額回報”騙了錢?又因“保健品”上了當?近年來,涉老詐騙層出不窮、花樣翻新,在社會上產生了惡劣影響。 民政部3日聯合中國銀保監會、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專門發布四項風險提示,揭露涉老詐騙四大套路,推動老年人防詐騙意識和能力的提升。 以“高端養老”誘惑,涉案動輒上億元 級別最高的翡翠會員消費滿25600元,每天返現130元,最終返利高達64320元,辦理多張會員卡還贈送蠶絲被、足灸桶等禮品,高級會員還能享受免費旅游服務。 這些看起來回報豐厚、由“老媽樂”公司提供的“消費養老”服務,實際上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先后有北京、江蘇、河南、河北、山西、福建、吉林等多地老人受騙,涉及金額上億元。 類似的涉老詐騙案件并不少見。一家名為“天地自然健康養老公司”的企業自2015年起招募了幾千名老年會員,承諾會員交費后不僅可在養生莊園吃飯、購物、就醫、參加旅行團,每年還可以拿到6%至14%的返利,打折之后單日最低房費和餐費僅為67元和12元。 然而,2018年4月,該公司負責人外逃,賬面資產也所剩無幾。經調查,這家所謂“高端養老企業”既無土地手續也無養老資質,完全就是個騙子公司,涉案金額超過3億元。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綜合養老服務領域非法集資及詐騙案件頻發,形式也花樣翻新,包括以提供“養老服務”名義收取會員費、床位費;以投資“養老項目”、銷售“老年產品”名義吸收資金;以房養老“套路貸”詐騙等。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新表示,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在養老壓力下,廣大老年人對現有資產“保本升值”的需求也逐漸提升,這給了詐騙團伙以可乘之機。“涉老詐騙案件中,非法集資等涉眾型犯罪占很大比例,所以老年人常會有自發性的集體維權行動,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造成社會不穩定。”王新說。 四項風險精準揭露詐騙套路,風險自擔提醒老人和家屬加強防范 針對當前一些養老機構、企業以養老服務名義非法集資、欺詐銷售“保健品”等情形,民政部等多部門近年來采取多項措施防范打擊。 為深入揭露涉老詐騙真相,民政部聯合中國銀保監會、國家市場監管總局3日專門發布4項風險提示: ——高額返利無法實現。所謂“返利”其實就是拆東墻補西墻。多數養老服務機構、企業不存在與其承諾回報相匹配的正當服務實體和收益,資金運轉難以持續維系,潛在風險很大。專家指出,“高回報”往往就是高風險的信號。 ——資金安全無法保障。“會員卡”“預付卡”等形式的預付資金由發起機構控制,未實施有效監管,存在轉移資金、卷款跑路的風險。2018年5月,養老產品“愛福家”資金鏈斷裂,公司負責人外逃,該公司非法吸納數萬名中老年群眾資金過百億元。 ——健康需求無法滿足。不少“保健品”采用偷換概念的手法,與合法注冊批準的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等混同,騙取消費者信任,但所聲稱的保健功能未經科學評價和審批,往往無效甚至貽誤病情。 ——運營模式存在違法風險。一些“養老公寓”“養老山莊”不具有銷售商品的真實內容,或者不以銷售商品為目的,而是以免費旅游、贈送實物、養生講座等欺騙、誘導方式非法吸收公眾資金。 中國政法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李愛君表示,民政部等部門此次發布的風險提示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對非法集資等詐騙手段的常見形式和主要手段都進行了具體說明,對提高老年人風險意識、加強投資理性有積極意義。 李愛君認為,此次提示特別強調參與非法集資風險要自擔,應引起老年人和家屬的高度警惕。 多地探索打擊防范風險舉措,對“高回報”“高利潤”需高度警惕 近年來,在打擊涉老詐騙類案件和提升老年人防范意識和能力方面,各地各部門多措并舉,產生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經驗。 以江西省為例,有關部門一方面前移監管關口,各級登記管理機關自養老機構進行登記注冊之日起介入監管,加強備案前的非法集資風險防范;另一方面加強監測預警,建立舉報獎勵制度,通過“贛金鷹眼”監測預警平臺、江西涉眾型經濟犯罪監測預警平臺等加強網上監測。 同時,江西省各級市場監管部門還將養老機構注冊登記信息上傳至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江西),各級民政部門定期下載相關信息,全面加強信息共享,發現線索第一時間相互通報,同時向各自上級部門報告。 海南民政廳注重加強宣傳,今年以來共開展宣傳活動2043次,印發各類宣傳材料70000余份,并以開展2019年全國“敬老月”活動為契機,大力宣講養老服務以及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的有關法規政策。 李愛君表示,歸根結底,要更好地關懷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也幫助老年人認識到,“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遇到“高回報”“高利潤”等字眼時要格外提高警惕。民政部等也提示,如發現涉嫌違法犯罪線索,應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 |
相關閱讀:
- [12-03] 微信暗藏代收驗證碼服務,被用作APP虛假注冊、詐騙
- [12-02] 甘肅金昌警方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 涉11省份案值逾千萬元
- [11-29] 警惕“攜號轉網”新型詐騙
- [11-28] 【提醒】遠離電信網絡詐騙,小心這6類騙術!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