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探索“司法、行政、技術、標準”相結合的版權保護新模式
2019-12-04 15:02:48?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李雅蘭 我來說兩句 |
新華網成都12月4日電(記者 王志艷) “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現代技術日新月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對推進經濟發展、文化傳播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也給版權保護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12月3日,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與中國國家版權局主辦的“一帶一路版權國際論壇”上,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局局長于慈珂如上表示。 論壇上,來自全球版權產業界的行業協會、企業機構負責人等圍繞“數字經濟下版權與創意產業新挑戰和新機遇”這一主題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其中如何解決版權保護取證難、維權難、賠償難等問題,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與會嘉賓認為,中國在探索司法、行政、技術和標準相結合的版權保護新模式,建立版權保護行業技術規則方面,逐漸形成了自身特色。 “司法保護+行政保護”雙軌并行 隨著互聯網使用者數量不斷增加、網絡作品應用不斷豐富,中國數字經濟整體規模快速增長,網絡成為版權保護主戰場。但是,網絡侵權呈現出片段化、階段化、分散化、規模化的特點,網絡侵權形成產業鏈、跨境侵權行為多發等問題,也使互聯網版權保護面臨重大難題。 “中國施行版權保護的雙軌制,司法保護和行政保護并行,這種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富有成效。”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局副局長趙秀玲在論壇上介紹。 在版權司法保護層面,為進一步統一知識產權案件裁判標準、加大司法保護力度,最高人民法院設立知識產權法庭,部分地區還專門成立了知識產權法院、互聯網法院,依法保護各類市場主體合法權益。據北京互聯網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綜合審判一庭庭長盧正新介紹,2019年受理案件41000多件,其中16%涉及到網絡版權。 在版權行政保護層面,國家版權局聯動相關部門持續15年開展“劍網行動”,針對網絡視頻、網絡音樂、網絡文學、網絡新聞轉載等領域,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專項整治。迄今,依法關閉侵權盜版網站6266個,網絡版權侵權現象得到遏制,社會公眾的版權保護意識也在大幅提升。 趙秀玲指出,未來將繼續立足中國國情,著眼于解決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應對新技術帶來的挑戰,進一步完善網絡環境下版權保護的相關規定,加大對侵權盜版行為的懲罰力度。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副總干事西爾維·福爾班表示,中國政府為了應對數字技術的變化和挑戰,采取了各種措施和舉措,制定和加強了國家版權政策和制度框架。也希望各會員國、各國政府及有關利益主體共同努力,共建一個平衡、創新的版權制度體系。 應對5G時代挑戰運用創新技術助力版權保護 雙軌并行的管理機制不斷改善著我國的版權生態,但同時,侵權盜版也會隨著技術的進展不斷進行形態的演變。而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網速的大幅提升或可導致侵權傳播的速度更快,范圍更廣。 以互聯網研究機構艾瑞咨詢發布的《中國網絡文學版權保護白皮書》數據為例,依靠專業的團隊運營,對網絡文學作品幾乎可以“秒盜”,一年時間,盜版行為就可造成行業損失近百億元。 技術變革催生了版權產業新業態和新融合,近年來,依托移動互聯網的短視頻、直播、電競等垂直領域興起,使得網絡已成為版權保護主戰場。如何運用創新技術,探索版權保護新路徑,成為論壇上的熱議話題。 “防止侵權盜版,應學會運用技術的力量,阿里在開發防盜鏈技術上投入非常大。”在12月2日成都舉行的國際數字版權交易論壇上,阿里大文娛法務總監李巍舉例,近日,旗下視頻網站的一部熱播劇,在前五集未使用DRM措施(數字版權管理,全稱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的情況下,十分鐘后就出現了盜版,使用該技術后兩個小時以上才監測到盜版行為。 對于影視作品的版權保護,騰訊集團副總裁、副總法律顧問江波表示,可以運用企業自主研發的防盜鏈、視頻基因比對、安全云庫侵權網站屏蔽等新技術,實現對知識產權全天候、全網、全平臺的侵權監測,快速準確的侵權排查,及時有效的技術打擊。 “劍網2019”專項行動就針對傳播盜版影視作品的行為開展了重點整治,規范院線電影版權秩序。據騰訊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期間,騰訊安全云技術團隊配合國家版權局,通過安全云底層技術,對盜版的小網站進行屏蔽,阻斷訪問盜版網址總量達到1.9億次。 江波認為,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科學技術的產生與發展,為知識產權事業提供“新引擎”的同時,為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隨著這些創新技術與知識產權保護的深度融合,利用技術對抗侵權的經驗在實踐中將不斷成熟。 |
相關閱讀:
- [12-02] 到2022年我國至少將形成20大典型應用場景——“5G+工業互聯網”漸行漸近
- [12-02] 5G應用,走進你我生活
- [12-02] 打假謠言:鼠疫無法治”“5G致失明”均屬謠言
- [11-28] 5G來了,住在這樣的智慧城市里面,誰不喜歡?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