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局:2019年全國糧食產量再創新高 單產水平提高
2019-12-06 14:13: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周冬 我來說兩句 |
中新網12月6日電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13277億斤),比2018年增加594萬噸(119億斤),增長0.9%,創歷史最高水平。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高級統計師黃秉信6日對該數據進行解讀稱,糧食播種面積穩中略降,糧食單產水平提高。 糧食播種面積穩中略降 2019年,各地積極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實落地,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保障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的同時,穩步推進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工作,調減低質低效作物種植,擴大大豆、雜糧等優質高效作物種植規模,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作物,全國糧、經、飼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初步統計,2019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41億畝,比上年減少1462萬畝,下降0.8%。 谷物和薯類播種面積減少。2019年,全國谷物播種面積14.68億畝,較上年減少2736萬畝,下降1.8%。其中,稻谷4.45億畝,比上年減少744萬畝,下降1.6%,主要是南方地區“雙季稻改單季稻”,進一步縮減了品質較差、單產較低的早稻和晚稻播種面積,有效增加了品質更好、單產更高的中稻面積。小麥3.56億畝,比上年減少809萬畝,下降2.2%,主要是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區等低產地塊逐漸退出小麥生產等結構性調整因素所致。玉米6.19億畝,比上年減少1269萬畝,下降2.0%,主要是東北地區種植結構調整,減少玉米種植,改種大豆。2019年全國薯類播種面積1.07億畝,比上年減少58萬畝,下降0.5%。 豆類播種面積增加, 其中大豆大幅增加。2019年,全國豆類播種面積1.66億畝,比上年增加1332萬畝,增長8.7%。其中,大豆播種面積1.40億畝,比上年增加1382萬畝,增長10.9%。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三省一區”大豆面積增加量占全國增加量的9成以上,尤其是黑龍江省大豆面積增加1068萬畝,占全國增加量的77.3%。 糧食單產水平提高 谷物、豆類、薯類三大類糧食單產水平均有所提高。2019年,全國糧食作物單產381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6.6公斤,增長1.8%。其中,谷物單產418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10.1公斤,增長2.5%;豆類單產128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2.7公斤,增長2.1%;薯類單產269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3.1公斤,增長1.2%。 主要糧食品種單產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稻谷單產471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2.2公斤,增長0.5%;小麥單產375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14.3公斤,增長3.9%;玉米單產421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14.1公斤,增長3.5%;大豆單產129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2.7公斤,增長2.2%。 2019年糧食生產特點 分季節看,夏糧和秋糧增產,早稻減產。2019年,全國夏糧產量2832億斤,比上年增加56億斤,增長2.0%;秋糧產量9919億斤,比上年增加110億斤, 增長1.1%;早稻產量525億斤,比上年減少46億斤,下降8.1%。 分品種看,除稻谷有所減少外,其他主要作物產量均有所增加。2019年,全國谷物產量12274億斤,比上年增加73億斤,增長0.6%。其中,稻谷4192億斤,較上年減少50億斤,下降1.2%;小麥和玉米產量分別為2672億斤和5215億斤,較上年分別增加43億斤和72億斤,增長1.6%和1.4%。豆類產量426億斤,比上年增加42億斤,增長11.0%。其中,大豆產量362億斤,比上年增加43億斤,增長13.3%。薯類產量577億斤,比上年增加3.6億斤,增長0.6%。 分地區看,內蒙古和東北地區糧食增產較多。2019年全國有17個省(區、市)糧食增產,14個省(區、市)糧食減產。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共計增加116億斤,占全國糧食增加量的97.2%。增產較多的省(區)有吉林、遼寧、內蒙古,糧食產量分別增加49億斤、48億斤和20億斤。其中吉林、遼寧去年因災減產較多,今年恢復性增產。 農業氣候條件整體有利,糧食生產結構進一步優化 農業氣候對糧食生產總體有利。夏糧作物生長期間,小麥主產區光、溫、水等條件匹配較好,麥田墑情適宜,有利于夏糧作物生長。秋收糧食作物自播種以來,全國大部農區熱量適宜,降水充沛,光照正常,有利于秋收糧食作物形成豐產群體。整體來看,今年氣候條件較為適宜,有利于糧食作物生長發育,占全年糧食產量96%的夏糧和秋糧單產均較上年有所提高。2019年全國夏糧單產358公斤/畝,比上年增加11.7公斤/畝;秋糧單產388公斤/畝,比上年增加5.6公斤/畝。 抗災救災措施得力,農業災情影響有限。從全國看,大部分地區沒有出現大范圍災情。據應急管理部反映,與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前三季度全國災情相對偏輕。尤其是東北地區西部等傳統旱區降雨充沛,旱情是近幾年來最輕的一年。盡管以“利奇馬”為代表的幾次臺風給局部地區造成影響,但也給旱情較重的地區帶來了降水。7月下旬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旱情持續發展,出現較為嚴重的伏秋連旱,給局部地區雙季晚稻等秋糧作物生產帶來一定的影響。各地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積極開展抗災救災,加之10月份湖北、湖南等地出現有效降水,旱情對全國秋糧生產影響較有限。 糧食生產結構進一步優化。2019年,各地大力發展緊缺、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糧食生產品質提升,結構優化。一是農業種植結構持續優化。糧食播種面積減少,油菜籽、花生、蔬菜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較往年有所增加。糧食作物結構中,低質低效的早稻面積持續調減,優質高效單季稻面積持續增加。二是農業區域布局持續優化。江淮赤霉病高發區、華北地下水超采區和西南條銹病菌源區通過休耕和輪作等措施調減冬小麥播種面積;非優勢區的稻谷、玉米播種面積進一步調減,生產進一步向優勢區域集中。三是糧食品種結構持續優化。全國優質專用小麥種植比例提高,優質稻谷面積擴大,大豆面積大幅增加,大豆振興計劃實現良好開局。 2019年,全國糧食生產喜獲豐收,有利于鞏固農業農村良好發展形勢,有利于充分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穩定市場,穩定經濟,為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主動權和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