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里氣候大會“中國角”邊會議環境與氣候協同治理
2019-12-13 17:06:25?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周冬 我來說兩句 |
中新網馬德里12月13日電 (夏賓) 第二十五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5)于此間舉行。作為COP25中國角系列邊會之一,“環境與氣候變化協同行動與經驗分享邊會”在氣候大會期間舉行。 該邊會由生態環境部氣候司主辦,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聯合國環境署、氣候變化與清潔空氣聯盟、能源基金會聯合承辦。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氣候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何建坤介紹了《環境與氣候協同治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良好實踐》報告的主要內容。該報告展示了中國和智利、芬蘭、挪威、英國、加納和墨西哥的協同治理案例。 何建坤重點介紹了中國經驗:中國的大氣污染治理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取得了顯著的協同效益。 以京津冀地區為例,2013至2017年,PM2.5年平均濃度下降了39.6%,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的碳強度則分別下降了28%、24%和15%。在行業層面,從2006年到2018年間,電力行業每年減少約1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協同減排措施使得電力行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從2006年的51%下降到2016年的9.7%。” 何建坤強調,中國經驗可歸納為四個主要方面,即制定和實現國家目標、強化法律法規及標準、建立國家試點以求政策擴散和創新、以及關鍵區域和部門的突破。 本次氣候大會期間,聯合國環境署、氣候與清潔空氣聯盟及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聯合發布了該報告雙語版。 氣候和清潔空氣聯盟區域評定與科學事務官員內森·博格福德·帕內爾分享了環境與氣候協同治理的國際經驗。 他表示,盡管世界各國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但是越來越多的經驗證明,國家通過評估協同治理帶來多重效益,以此制定并實施相關政策,適用于所有國家,并建議各國政府應當加強對協同政策的研究,且加強國際范圍和區域范圍內的合作和經驗共享,制定出因地制宜的政策,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徐華清發表主旨演講,建議著力按照根據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努力培育綠色低碳新增長點和新動能、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和積極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四碳”要求,圍繞提升協同治理體系能力與水平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從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保護兩個基本視角,聚焦規劃與目標、政策與行動及制度與體系三個重點領域,通過“識別-評價-協同-創新”四個主要環節,研究提出以低碳發展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十四五”工作方案,和以低碳發展推進城市碳排放達峰和空氣質量達標的十四五城市政策建議。 能源基金會總裁鄒驥指出,從增長和排放的驅動力、控排的主要動機、控排的基本愿景和主要的目標及指標、國家和地方層面的政策趨勢、可能開展的協同領域、可用的政策基礎設施以及政治經濟學等角度分享了對常規污染物與二氧化碳協同管理的基本考慮,并提出立法、規劃制定、統計和MRV體系、排污許可證、執法及供應側結構改革等領域具有較高的協同潛力,此外,跨部門協調對協同推進治理工作有重要意義。 討論環節由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副主任馬愛民主持。清華氣候院常務副院長李政、氣候和清潔空氣聯盟高級董事丹·麥克杜格、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政策法規部負責人楊秀、能源基金會(北京)城市項目主任王志高、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法制與標準處處長白文杰和深圳市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東分別結合自身工作經驗,探討了協同治理的優先領域、面臨的挑戰和及相關建議。(完)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