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民工不再“憂薪”——農民工工資清欠調查報告
2019-12-15 15:18:15?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周冬 我來說兩句 |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 題:讓農民工不再“憂薪”——農民工工資清欠調查報告 新華社記者 一份薪水,背后是一個家庭的生活來源和希望。 對農民工來講,工資是養家費、治病錢,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的一份基本保障。 年終歲末,農民工是否按時足額拿到了應得的工資?欠薪的深層次原因在哪里?對欠薪“頑疾”國家將從哪些方面予以根治?新華社記者近日在全國進行了調研采訪。 利劍出鞘,清欠在行動 12月初,天津東麗區融創融園建設項目工地現場,十幾名農民工正在做綠化抹灰的收尾工作。 不遠處,工地辦公室,桌上摞著一大沓現金。出示委托書、身份證復印件,簽字,按手印……工長覃義正替手下7名農民工領回此前被拖欠的工資20.3084萬元。 被欠錢的農民工早已離開工地,忙碌在天南地北。中建三局融創融園項目負責人王飛飛連聲致歉,下面分包在與總包進行結算時出現問題,致使部分農民工沒有及時拿到工錢。現在,由總包方中建三局先行支付被拖欠的工資。 從接到投訴線索到幫助農民工討回工資,天津市東麗區住建委和東麗區人社局的工作人員加班加點用了4天。前來督辦案件的天津人社局勞動保障監察處副處長于洋說,天津市正全面推行“五四一”工作法,通過組織在建項目簽訂“零欠薪”承諾書、開設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和保證金賬戶、實行總包代發和按月足額支付等,全面落實各項保障制度,從源頭杜絕欠薪行為。 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根治欠薪冬季攻堅行動正在各地緊張推進。 各地派出多部門聯合執法檢查組,重點排查招用農民工較多的工程建筑領域和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等領域的欠薪問題,對實名制管理、工資保證金、工資專用賬戶、按月支付等情況進行排查。 “鐵腕”治欠,部門聯合,利劍出鞘。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作為國務院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領導小組的成員單位,積極構建勞動保障監察執法與刑事司法的“直通車”,有效推動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案件及時進入司法程序。 據初步調度,冬季攻堅行動開展近一個月來,各地共處理欠薪案件6654件,共為8.1萬名農民工追發工資待遇10.75億元;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案件354件,公安機關立案偵查220件。 國務院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欠薪綜合治理已取得明顯階段性成效。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高發多發的態勢得到有效遏制。 多方合力,共織“保障網” “農民工為國家建設發展作出了重大而獨特貢獻,必須保證他們的辛勞獲得及時足額的報酬。”12月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如此強調。 目前我國農民工總量逾2.88億人,平均年齡已達40.2歲。改革開放40年來,他們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工資報酬是勞動者最基本的權益。從2003年底起,我國開始專項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 猛藥去疴,重典治欠,十幾年來,一道道欠薪“高壓線”拉起,扎緊不敢欠、不能欠的制度籠子,織牢農民工工資“保障網”。 2011年,刑法修正案將“惡意欠薪”正式列罪。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了“惡意欠薪”刑事案件的法律適用標準。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1號文件《關于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意見》,明確了從根本上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 2017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考核辦法》,推動落實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屬地監管責任。通過強化考核,層層傳導工作壓力。 今年9月,國務院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領導小組通報了2018年度各省級政府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考核情況。10個地區為A級,19個地區為B級,3個地區為C級。考核等級為C級的有關省級政府負責人受到約談。 12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草案)》,明確了用人單位主體責任、政府屬地責任和部門監管責任,要求按約定及時足額支付農民工工資。 據國家統計局監測調查,被欠薪農民工比重從2008年的4.1%,2013年的1%,下降到2018年的0.67%。全國勞動保障監察查處的欠薪案件、拖欠金額及涉及人數3個指標近年下降幅度都在30%以上。 “國家對農民工工資清欠治理的力度越來越大,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社部勞動保障監察局副局長李新旺說,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和依法治理,有效保障了付出辛勞和汗水的農民工按時拿到應有的報酬。 欠薪“頑疾”,“病灶”在哪里 浙江義烏一電焊組64名農民工先后參與義烏建筑領域48個標段的工程施工。2019年1月底前,相關項目均陸續完工,但這些電焊工的工錢并沒有全部拿到手。 “這個項目持續了近3年,每月工頭會給我們一兩千元的生活費,余下的工錢說等項目竣工后再結清。”今年50歲、有著20多年打工經歷的農民工代表林仁新說。 林仁新的經歷,反映了根治工程建設領域欠薪“頑疾”的艱巨性和復雜性。 高壓態勢,“重拳”治理,欠薪為何屢禁不止?根在源頭,導致欠薪的源頭性深層次問題還未完全破解,建筑市場秩序不規范,墊資施工、違法分包、層層轉包、掛靠承包等亂象依然存在。數據顯示,2018年建筑業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比重為1.75%,是各行業平均水平的2.6倍。 調研中記者了解到,一個工程項目從甲方到乙方,常常出現層層分包轉包。有些建筑施工單位按月發給農民工基本生活費,剩下的工資年底或工程完工時集中結算。中間任何鏈條出了問題,處在利益鏈末端的農民工就可能“白白辛苦一年拿不到工錢”。 與往年相比,今年浙江工程建設領域欠薪問題得到了有效治理,案件明顯下降。但由于導致該領域欠薪的源頭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其欠薪問題仍有所反復。 在重慶,截至目前,建筑行業拖欠案件數、涉及人數、涉及金額分別占案件總數的67%、81%、85%。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支付責任主體“空心化”現象依然較為嚴重。 欠薪、討薪與經濟糾紛交織。建筑行業因為合同、建筑質量等原因,有些包工頭或分包方有意扣押一部分農民工工資作為與上下游進行博弈的“籌碼”。拖欠案件中討薪與討價相互裹挾、討薪與討債相互交織,民工訴求與承包人、企業訴求相互疊加,給工資清欠帶來諸多困難。 近年來,傳統行業欠薪問題向新興產業延伸,東部一些地區制造業和服務業拖欠工資現象也有所增加。 新業態經濟衍生出新型就業形態,如專車司機、外賣小哥、電商雇員等成為農民工群體新的務工方向。這些領域外包用工、臨時用工、碎片化用工等用工方式層出不窮。由于存在模式不穩定、經營擴張激進、淘汰率高、勞動關系難明確等問題,目前新業態經濟領域欠薪問題逐漸顯現。 “平臺企業打著業務外包、信息撮合的旗號規避標準勞動關系的法律適用,新的就業模式下勞動關系難以確定,一旦出現問題和糾紛,損害的只會是勞動者的權益。”浙江凱旺律師事務所律師蔡湘南說。 國務院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取得新的積極進展,欠薪問題高發多發的態勢得到進一步遏制。但從考核情況來看,各地區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問題,距離根治欠薪的目標還有不小差距。 根治欠薪,共建長效機制 構建政策完整閉環,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從抓責任落實、抓重點治理、抓制度建設、抓監察執法、抓失信懲戒五個方面推進。 以失信懲戒來說,去年全國實施了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管理制度,對符合列入“黑名單”的企業和有關個人“應列盡列、及時列入”,并由相關部門依職責在市場準入、招投標、融資貸款等方面實施共計30條懲戒措施,讓失信企業在全國范圍內“一處違法、處處受限”。 橫向縱向壓實責任,及時發現欠薪苗頭,才能把欠薪“掐滅”在萌芽狀態。 浙江2018年上線運行欠薪聯合預警指揮平臺,利用省大數據中心各個部門提供的數據服務資源,對企業、工程項目、地區、重點行業開展實時欠薪監測,做出大數據分析和預警。截至目前,平臺已對接稅務、法院、市場監管、電力、銀行等14個部門400多項數據,監管200多萬家企業和9000多個在建工程項目。 “如果一家企業多次出現拖欠水電費、稅費等情況時,該平臺就會預判企業資金流出現問題,存在欠薪隱患,并自動向所在轄區工作人員發送預警。”浙江省勞動保障監察總隊副總隊長陳偉說。 各地在工程建設領域推動落實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制度。石家莊市長安區勞動監察大隊大隊長郭月軍說,今年3月份,長安區勞動監察大隊督促施工企業設立專門賬戶,按合同造價的1%繳存工資保證金,每個項目封頂1000萬元,信用記錄好的企業還可以按規定給予減免,起到獎優罰劣的作用,至今已有90多個施工企業繳存入5000多萬元。項目一旦出現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就可以動用這筆錢清償欠薪。項目施工結束后經過公示確定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保證金連本帶息返還施工企業。 剛剛審議通過的《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草案)》規定,建設單位未滿足施工所需資金安排的,不得開工建設或頒發施工許可證;建立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對拒不支付拖欠工資的可依法申請強制執行,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從農民工個人角度出發,如何避免欠薪,欠薪如何維權? 李新旺建議,一是盡可能通過正規渠道就業;二是要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把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勞動報酬、發放方式、發放時間等約定清楚。 如果欠薪發生,勞動者可以撥打各地人社部門的政策咨詢熱線電話12333,通過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對外公布的投訴電話、投訴信箱、接待窗口或網上投訴渠道維權。同時可向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各地司法行政部門和工會組織也提供了廣覆蓋的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幫助農民工依法理性維權。(記者王優玲、齊中熙、樊曦、唐弢、黃興、閆起磊、王悅陽、董博婷、周蕊)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