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干活的人不會冷”——直擊新疆吉力湖冬捕現場
2020-01-10 07:45:30? ?來源: 新華網 責任編輯: 周冬
柴油機轟隆隆嘶吼著,漁網拖著大團大團水草,冒著“熱氣”,從一眼方形的冰窟窿下鉆出來。又過了足足兩個小時,漁民揀出兩三垛水草后,網窩里才出現白色的魚腹。終于出魚了,守在冰面的漁民已連續工作了7個小時。
新疆福海縣漁民使用冰鉆在冰面打眼(1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曉龍 攝 新華社烏魯木齊1月9日電(記者張曉龍、張嘯誠)柴油機轟隆隆嘶吼著,漁網拖著大團大團水草,冒著“熱氣”,從一眼方形的冰窟窿下鉆出來。又過了足足兩個小時,漁民揀出兩三垛水草后,網窩里才出現白色的魚腹。終于出魚了,守在冰面的漁民已連續工作了7個小時。 這里是新疆最北部阿勒泰地區福海縣境內的吉力湖,當地人叫吉力湖為小海子。附近,還有一片面積更大的湖泊,當地人稱大海子。 稍早前,就在等魚的檔口,年過五旬的漁民劉艷文,脫掉結滿冰碴的膠手套,背倚著木爬犁,從布包里翻出幾根凍硬的麻花,就著保溫壺里的奶茶吃起來。他是這支20多人的捕魚隊里的走鉤工,和扭矛工一起,負責用穿桿牽引著水線,把上千米長的漁網在冰下一點點展開。 “1958年起,小海子就開始冬捕了?!眲⑵G文說,1月正是冬捕最繁忙的時候。 60多年前,福??h組建第一支冬季捕撈生產隊,從東北來的工人帶來先進的捕魚技術。劉艷文的父親是當地第一代漁民,劉艷文16歲時子承父業。上世紀90年代,劉艷文從國營漁場下崗,但每到冬捕季,他仍憑著穿桿走鉤的高超技藝,在私營捕撈隊謀得一份工作。 |
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