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干活的人不會冷”——直擊新疆吉力湖冬捕現場
2020-01-10 07:45:30? ?來源: 新華網 責任編輯: 周冬
柴油機轟隆隆嘶吼著,漁網拖著大團大團水草,冒著“熱氣”,從一眼方形的冰窟窿下鉆出來。又過了足足兩個小時,漁民揀出兩三垛水草后,網窩里才出現白色的魚腹。終于出魚了,守在冰面的漁民已連續工作了7個小時。
新疆福海縣漁民在冰面捕魚(1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曉龍 攝 柴油機驅動的動力絞盤將漁網拖出冰面時,日頭已經很高,但氣溫卻在零下17攝氏度。低溫下連續勞動,漁民急需補充能量。劉艷文的同伴不愿吃冷食,把裝在塑料袋里的凍肉,放進柴油機滾燙的水箱內加熱。 “早上剛出家門有些冷,現在好多了?!眲⑵G文扒開棉大衣衣襟,露出汗濕的內衣領口,“干活的人不會冷?!?/p> 出魚前8個小時,時針剛剛指向北京時間早晨8點,距當地日出還有兩個小時,劉艷文已坐進捕撈隊老板的皮卡車駛上冰湖。越接近冰面,氣溫越低,汽車儀表盤顯示,冰面氣溫已低至零下30攝氏度。 冰面不時起風,劉艷文和同伴紛紛把皮帽的兩個“大耳朵”系在一起,向1公里外的下網點駛去。 出魚前5個小時,天色由漆黑轉為墨藍。沒有悠揚的漁歌,也沒人發號施令,分為五六個工種的漁民各司其職,在冰面一刻不停地忙碌起來。 有的人負責用冰镩在37厘米厚的冰層上鑿眼;有的則像纖夫一樣,拖著裝載漁網的木爬犁;有的駕駛著四輪拖拉機,車后立著一柄直徑足有20厘米的鐵鉆頭,每隔一段距離,司機就啟動身后的鉆頭。在覆滿積雪的冰面,冰鉆飛速旋轉,瞬間鉆入冰下。 |
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