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科學有序推進疫情防控 避免簡單粗暴一刀切做法
2020-02-17 06:59:58? ?來源:法制日報 責任編輯:李雅蘭 我來說兩句 |
依法科學有序推進疫情防控 一些地方防控疫情存在“一刀切”“層層加碼”現象專家建議 ● 那些不合理的防控手段,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在疫情之下缺乏“全國一盤棋”的整體格局。簡單粗暴一刀切式地強推防疫措施,沒有尊重和保障基本人權,違反了現行法律法規,容易帶來更多的消極影響 ● 當前,疫情防控正處于關鍵時期,依法科學有序防控至關重要。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勁的時候,越要堅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軌道上統籌推進各項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順利開展 ● 合理合法的防控,應當強調尊重抗疫的規律性,重視抗疫的有效性,體現抗疫的協同性和人文關懷特色。采取隔離措施、勸返措施的,要切實做好各類關心、幫助、保障等配套工作,戒除刻板冷漠、恣意武斷的做法,夯實聯防聯控應對機制 □ 本報記者 韓丹東 □ 本報實習生 林銀婷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公路交通保通保暢工作 確保人員車輛正常通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就進一步做好公路交通保通保暢工作,確保人員車輛正常通行,切實維護經濟社會正常秩序作出專門部署。 《通知》提出了“五個嚴禁”:嚴禁擅自封閉高速公路出入口;嚴禁阻斷國省干線公路;嚴禁硬隔離或挖斷農村公路;嚴禁阻礙應急運輸車輛通行;嚴禁擅自在高速公路服務區和收費站、省界和國省干線公路設置疫情防控檢疫點或檢測站。《通知》還強調,對擅自阻斷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干擾公路運輸正常秩序的,要嚴肅追究有關部門和單位的責任。 對于個別地方不講科學、不講法治的非理性防控做法,中央也及時糾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疫情防控要堅持全國一盤棋。各地區各部門采取舉措既要考慮本地區本領域防控需要,也要考慮對重點地區、對全國防控的影響。”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也明確要求,“依法科學有序防控”。 防控手段五花八門 要避免一刀切做法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各地防控手段持續升級。 《法制日報》記者注意到,從起初對來自湖北的人員進行登記,到一些村鎮、小區阻止返鄉人員回家,再到個別地市以公告形式宣布對來自湖北、浙江、廣東、河南、湖南、安徽、江西等疫情重點地區務工人員一律勸返,甚至有些地方對小區或者村莊的居民限制出入或規定時間出入、外人(車)一律不得進入小區或者村莊等。 這些做法中,有些顯然偏離了正常的防控要求,不僅不科學,而且違法。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中央“依法科學有序防控”要求的不斷落實,已經有不少地方及時糾偏。例如: 北京市在2月1日重申,任何社區、村、物業無權自行阻止體溫檢測合格返京人員進入;鄭州市于2月7日提出要求,全市社區(村)“既要科學合理嚴格管控,又要注重人文關懷服務”,不得禁止身份準確、體溫正常、無其他異常狀況的常住、租住、暫住人員出入本小區(村);浙江省于2月9日嚴令省內各地,對“無理由擅自升級管控措施”的行為切實加以制止,盡可能減少疫情防控對群眾生產生活帶來的不便影響。 這些地方的做法為全國其他地方的防控工作樹立了榜樣。不過,雖然已有一些地方及時糾偏,但未依法科學防控的地方仍然不在少數。 據《法制日報》記者了解,有些地方的防控手段進一步升級,層層加碼,對小區和村莊進行封閉式管理。比如,規定小區每天出入時間為上午兩個小時,下午兩個小時,其他時間不能自由出入,并且需要臨時出入證,上班人員不在規定時間段出入的需要單位出具證明。高速公路收費站設卡,省界、市界、縣界設卡的更是屢見不鮮。 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建順看來,之所以出現這么多看似無理的防控手段,其實是人們在努力試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擴散。疫情具有不可預測性,加之人們對疫情擴散及其防控缺乏科學認識,而各相關方面又沒有及時跟進指導,導致各地各領域各自為政,采取了五花八門的措施,呈現出無序、混亂的局面。 楊建順認為,這些防控手段中既有值得肯定的,也有應當廢止并堅決避免的。例如,對來自湖北的人員進行登記,對某些特定人員限制出入和活動范圍等,從傳染病防治的角度來看,值得肯定和提倡,但要加強規范化管理。而對特定地區務工人員實施“一律勸返”,對特定人群施行“一律不得進入”,甚至阻斷道路等做法,則是非理性的,不僅不應當肯定,而且應當予以廢止并堅決避免。 偏離正常防控要求 可能涉嫌違紀違法 楊建順對《法制日報》記者稱,應該對那些不合理的防控手段分門別類地進行分析,其中既有從傳染病防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的角度來看是值得肯定和發揚的,但卻違背了現行法規范的做法;也有不僅違反了現行法規范,而且從未來法規范完善的角度來看值得反思的做法。 “那些偏離了正常防控要求的做法,既欠缺人文關懷色彩,又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突發事件應對法、行政強制法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相關法規范,違背了合法性原則、依靠科學原則和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原則,與‘也要考慮對重點地區、對全國防控的影響’等中央政策的精神不符。”楊建順說。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則認為,那些不合理的防控手段,反映出地方政府在來勢洶洶的疫情之下,缺乏“全國一盤棋”的整體格局,一味追求防疫政績或者不被問責,簡單粗暴一刀切式地強推防疫措施,沒有尊重和保障基本人權,違反了現行法律法規規定,手段和目的之間不成比例,容易帶來更多的消極影響。 在鄭寧看來,不合理的防控手段可能涉嫌違紀違規。黨員干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違反黨紀行為,通常是違反工作紀律問題,也可能涉及違反政治紀律、組織紀律、群眾紀律等問題。有的領導干部工作流于形式,作風不實、履責不力,造成過度管控結果。具體規定在《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一百二十一條的工作失職行為,第一百二十二條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行為,作為兜底條款的第一百三十三條。 鄭寧認為,同時,針對中央已下發明確規定要求依法防控,地方仍存在防控不當、過度防控的行為,可能涉嫌違反《條例》第七十二條未正確履職的規定。黨員干部在疫情防控中,若拒不服從組織安排,則可能違反組織紀律,構成此錯誤。 鄭寧說,負有組織、協調、指揮、災害調查、控制、醫療救治、信息傳遞、交通運輸、物資保障等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的,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應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的規定,以濫用職權罪定罪處罰。因此,在防疫中采取過度防控手段的,可能涉嫌濫用職權罪。 主體適格措施適度 防控務必合理合法 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強調,當前,疫情防控正處于關鍵時期,依法科學有序防控至關重要。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勁的時候,越要堅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軌道上統籌推進各項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順利開展。 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提到:“采取疫情防控措施必須主體適格、措施適度。” 鄭寧分析稱,所謂主體適格,也就是說這些防控措施只能由政府及其相關部門依法實施,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未經批準擅自采取設卡攔截、斷路、堵路、阻斷交通等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的行為。所謂措施適度,也就是說根據法律規定,各級政府及其部門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也要與疫情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的性質、程度和范圍相適應;有多種措施可供選擇的,應當選擇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益的措施。 “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防疫工作仍要堅守法律的準繩。封村與斷路,不僅無法有助于整個城市乃至全國的防治工作,更會嚴重影響民眾的正常生活、生活物資以及重點醫藥物資的運輸。”鄭寧說。 因此,鄭寧認為,在防疫這場持久戰中,各地政府應當確立一些基本觀念: 一是全局觀念,應站在全國防控的立場上,再立足地方實際情況確定舉措和手段,不能實行地方保護主義。 二是人權保障觀念,疫情需要各地政府采取非常的防控措施,但這些防控措施不能過度侵害公民的平等權、財產權、人身權、言論自由、通信自由和秘密、監督權、人格尊嚴、勞動權、獲得物質幫助權等基本權利。 三是合法觀念,防控措施的主體、權限、方式、程序應當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不能超越權限,或者違反上位法。 四是合比例觀念,比例原則應當符合三點要求,即適當性,政府所采取的具體措施必須能夠達到相應目的;必要性,政府在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實現某一行政目的的情況下,應當采用對當事人權益損害最小的方式;均衡性,政府手段的收益應當大于成本。 五是科學觀念,管控手段應當充分尊重科學,尊重并充分采納醫學和衛生專家的意見,不能讓政治判斷凌駕于科學判斷之上。 在楊建順看來,各地方在防控過程中,要堅持“依法科學有序防控”,采取合理的方式和方法,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才能確保有效防控,打贏抗疫阻擊戰。 楊建順說,合理合法的防控,應當強調尊重抗疫的規律性,重視抗疫的有效性,體現抗疫的協同性和人文關懷特色。采取相關防控措施,既要堅持比例原則,又要確保有效防控。采取隔離措施、勸返措施的,要切實做好各類關心、幫助、保障等配套工作,戒除刻板冷漠、恣意武斷、盛氣凌人的做法,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共同協力,夯實聯防聯控應對機制。 此外,楊建順建議,國家建立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在這套體制下,應當充分賦予各地各領域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機動地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權力,在進一步完善賦權規則和用權程序的基礎上,讓符合科學理性的防控措施得到最大限度的活用,堅持并切實踐行“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的原則,以最大程度消除風險因素,實現最及時、最合理、最有效的科學理性防控。 |
相關閱讀:
- [02-17] 各地密集出臺政策穩就業 “云平臺”暢通大學生就業渠道
- [02-17] 江蘇常州出現一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 已有12人確診
- [02-17] 口罩不發貨?一些企業被指假借賣口罩推廣APP
- [02-17] 武漢:嚴格公共場所開放管理 必須開放的掃碼入出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