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這堂“全民網課”如何上才好?
2020-02-18 07:00:52?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李雅蘭 我來說兩句 |
老師變“主播”,家長成“班主任” 停課不停學,這堂“全民網課”如何上才好? 本報記者 張蓋倫 2020年春季學期的開學,比往年更特別一些。 2月10日,全國各地中小學陸續開始在線上課。阿里釘釘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國300多個城市60萬教師使用釘釘直播上課。 這也就意味著,有數十萬教師變身“主播”。有條件的,在空蕩蕩的教室開課;沒條件的,自制各種直播設備充當手機支架,比如電線衣架、掛歷、自拍桿、電扇底座…… 不僅是釘釘,QQ群、企業微信等社交辦公類工具,也扛起了為學校開課的大旗。 技術條件有,平臺也有,各類教育公司也樂于在這次“全民線上教育實踐”中刷一回存在感。不過,學校組織上網課,真的準備好了嗎? 無法面對面教學,各平臺大顯身手 “不能面對面上課,我們就搭建云課堂,讓孩子們在家也能開展學習。”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教育部正在統籌整合國家、有關地方和學校相關教學資源,提供豐富多樣、可供選擇、覆蓋各地的優質網上教學資源,全力保障教師們在網上教、孩子們在網上學。 國家網絡云課堂于2月17日開通,以“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項目獲得部級獎的課程資源為基礎,吸收其他優質網絡課程教學資源,供各地學校組織學生開展網上學習。 而不少學校也已經開啟了線上教學模式。 作為伊寧市唯一一所從小學到高中的全日制學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四師第一中學高三學部共有14個班級,總計800余名學生。高考不等人,老師們用的是企業微信的“群直播”功能。現在,該中學每天每個班至少有6次群直播,整個高三每天至少40次群直播,用于輔導功課解答學生問題。 湖北省重點中學黃石二中教務室副主任袁遷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面對延期開學,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幫助學生篩選課程資源,找到合適平臺。 “教育平臺確實有成熟的課程資源,但往往針對性不強。”袁遷也為記者比較了不同平臺的優劣勢。比如微信、QQ這類軟件,幾乎人人都有,上手容易,但它本身不是專為上課開發,有些功能不是很完備;但專業教育類平臺,又相對小眾,需要家長額外下載安裝調試。“我們將網絡資源提供給各個班主任和各科教師,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教育需要和管理需要選擇。” 問題仍有許多,教師要找準自己定位 “我要求班主任告訴家長,盡量做到人盯人。”袁遷說。老師們也知道,學生在屏幕背后學習,未必能夠全心投入。他們希望學生盡量在家長視線范圍內學習。 還有其他挑戰。有些老師確實對教育信息化不熟悉;有些老師身在老家,不一定有獨立空間可以上課;而且長時間對著電腦,老師學生可能都受不了。 理科課程和文科課程也不一樣。文科課程適合做PPT,但數學、物理這種,常需要一步一步演算,算到重點地方又沒有黑板可敲,讓老師挺頭疼。 廣東省某中學高二語文教師則表示,上網課有種“對著空氣說話”的感覺,不知道學生究竟聽進去了多少。“(就看到)刷鮮花禮物啥的。熱鬧之下,很難感知學生對文章的深入體悟。” 若要直播上課,還需要合作平臺來解決技術問題,比如為學校開拓專網,否則難免遇上卡頓。但當全國幾乎所有學校都選擇網絡上課時,教育公司也只能優先給名校提供服務。有重點中學老師對記者感慨,在只能上網課的情況下,重點學校有更大優勢。“往往越好的學校,老師越愿意做直播,各類平臺也更愿意配合。相對弱一些的學校,現在正常的課都開不起來。” “當在線教育成為主角之后,它的問題和弊端也得到充分展現。”教育學者熊丙奇直言,在線教學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更高,學生在家上網學習,可能精力不集中,這就需要增加在線教學的互動性,也要發揮家長的監督作用。 熊丙奇說,少數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打造自己的校本在線課程系統,但對于大多數學校來說,用好國家云課堂和各地教育部門、在線教育機構開放的在線課程資源就可以了。“學校要做的是整合這些資源,結合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本校的在線課程課表,發送給學生,由學生自主學習。要求每個教師都錄課或直播,既無法保障在線課程的質量,也折騰教師。”他認為,除了初三、高三畢業年級外,各地教育部門、學校沒有必要那么著急地組織學生進行在線教學。即便延期開學,也可以把更多時間交給學生,由學生自主安排。 |
相關閱讀:
- [02-18] 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 可供5000萬人同時使用
- [02-18] 疫情之下企業硬核跨界:汽車廠產口罩 加油站賣菜
- [02-18] 在線教育爆發式增長,疫情過后拿什么留住學生?
- [02-18] 教育部:嚴禁以開展線上教學名義擅自設立收費項目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