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溫槍為啥測不準體溫? 精度易受外部環境影響
2020-02-20 06:47:42?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李雅蘭 我來說兩句 |
測溫槍為啥測不準?可能一開始就錯了…… “你的體溫36.2℃”“你的體溫35.3℃”……這是記者進入工作場所和回到住家小區時,測得前額體溫的常態。 我們知道,健康成年人的體溫是相對恒定的,約為37℃,因測試部位、時間、季節及個體差異等因素影響略有差異,當體溫超過正常值時被稱為發熱。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體溫超過37.3℃的須如實報告,并自駕車或聯系120救護車到發熱門診就診。 我們外出時面臨的這“溫柔一槍”,所得的這些紅外體溫檢測數值靠譜嗎?會不會存在誤差?如果誤差普遍偏大,會不會不利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那“一槍”對準哪里,測得數據可能更準確? 紅外測溫儀因“疫”普及 發熱是SARS、禽流感、甲型H1N1型流感等傳染病重要的首發癥狀,而體溫檢測則是診斷此類病例的首要環節。因此,在疾病預防和臨床中,體溫測量非常重要。 目前,常見的體溫測量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水銀體溫計為代表的有接觸式測量方式,其測量比較精準,但存在潛在的汞危害,目前世界上已經有很多國家明令禁止使用水銀體溫計;另一種則是以紅外體溫儀為代表的非接觸式測量,可大大降低交叉感染的概率,并且更為方便快捷。當一些具有發熱癥狀的傳染性疾病暴發時,紅外體溫儀往往被廣泛應用于醫院、機場、車站、出入境檢疫站點等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 起初由于技術還不夠成熟,紅外測溫技術僅用于對溫度精確程度要求不高的普通工業領域。同時,這種非接觸式的測溫辦法會受到各種外在條件的影響,對精度造成一定影響。但在2003年SARS疫情暴發后,人們將原本用于工業的紅外測溫儀稍做改良后,投入到對人體溫的測量,并在醫療保健領域迅速普及開來。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全球肆虐。此時全國口岸檢驗檢疫部門基本都采用了新型的紅外測溫設備。近年來,不斷優化的紅外測溫技術,用于埃博拉出血熱、寨卡病毒病、黃熱病疫情等防控工作。 隨著非接觸紅外人體測溫儀品種不斷增多,適用范圍也不斷擴大,醫療用的紅外測溫儀的精準程度也得到了提高,但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紅外測溫儀的測量結果和實際體溫有時候會出現較大差異。 精度易受外部環境影響 人們最早認識紅外線是在1800年,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發現,自然界中一切溫度高于絕對零度(-273℃)的物體,每時每刻都會輻射出紅外線。隨后,1821年德國科學家賽貝克發現了賽貝克效應;1859年,德國物理學家基爾霍夫以熱平衡的理論為依據,得出基爾霍夫輻射定律。這些研究都為后續紅外技術的有效發展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論依據,紅外技術也因此得到蓬勃發展與廣泛應用。根據這些原理,人們可以對物體輻射的紅外能量進行采集、量化,然后從量化結果計算出物體溫度。 也就是說,任何溫度大于絕對零度的物體,都在不停地向周圍散發紅外輻射,其能量大小與物體表面溫度和波長分布有著直接的關系,根據物體自身的紅外能量,可以測定其表面溫度,這也是醫用紅外體溫測量儀的工作原理。 紅外測溫儀一般由光學系統、光電探測器、信號放大器及信號處理、顯示輸出等部分組成。光學系統匯聚其視場內的目標紅外輻射能量,紅外能量聚焦在光電探測器上并轉變為相應的電信號,該信號經過放大器和信號處理電路,并按照儀器內的算法和目標發射率校正后轉變為被測目標的溫度值。 其中,紅外探測器是對紅外輻射信號進行量化的設備,是整個紅外測溫技術的核心,主要用于采集紅外輻射信號并量化,其核心部件是紅外焦平面陣列。這個陣列采集到強弱不等的紅外輻射信號后,將其轉換為電信號,再經過電壓放大、轉換等一系列處理,最終量化出不同的數值。 但物理輻射度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灰塵顆粒、水蒸氣,而紅外輻射有著強烈的吸收性。在測溫距離的增加下,測溫器件對于輻射的感知能力也受到了直接的影響,如果被測對象溫度是確定的,在測量距離、目標物發射率、環境溫度的影響下,測溫器感受到的物體溫度也會出現差異,這必然會降低測量的精度。 因此,要想得到精準地測量數據,最核心的還是提升產品的質量標準。一種方法是校準紅外線測溫儀,第二種方法是在實際工作中正確設置紅外線測溫儀的發射率。這些任務我們還是交給廠家,因為這不是一般普通人或一位社區測溫工作人員所能做的。 測額頭或許不如手腕準確 中國計量技術研究院專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測溫儀的測量準確度首先與儀器本身的準確程度及儀器自身質量有關;其次,測量儀器在實驗室的標定溫度與實測溫度之間計量標準的不同,也容易引起測量誤差;第三,現在測溫儀測的都是人的額頭、手心、臉部等部位,測量結果屬于人的體表溫度,而體表溫度可能受人活動狀態的影響產生波動,因此它并不一定能真正代表人體溫度。 比如當一個人騎著自行車逆風而至,結果額溫儀測量顯示34℃或者無法顯示數值。額溫槍的說明書上也有提醒,使用者及紅外額式體溫計于使用前請保持在穩定的室溫內至少30分鐘。但在疫情防控期,我們無法做到等候30分鐘再測體溫。 寧波市第一醫院醫學工程部的工作人員在反復測試后,研究出了一個額溫儀測量的小竅門。請被測人員露出被衣服覆蓋、沒有暴露在空氣里的手腕部分皮膚,在距離手腕6—8厘米處進行測量,這樣測量出的溫度更接近人體真實溫度。 |
相關閱讀:
- [02-20] 送菜、送藥、送餐…疫情防控期間外賣小哥格外忙碌
- [02-20] 紅十字會總會:截至18日17時共接受捐贈款物逾12億元
- [02-20] 武漢病毒所致全所職工和研究生的一封信:全身心做好科技攻關
- [02-20] 公開涉疫個人信息如何防止泄露?專門立法亟待提速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