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亟須強化合作應對蝗災
2020-02-27 08:12:35?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周冬 我來說兩句 |
核心閱讀 近期,20多個國家遭受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沙漠蝗蟲災害,其中位于東非的“非洲之角”國家災情最為嚴重,當地糧食安全和經濟發展受到嚴峻考驗。目前東非蝗蟲還在不斷繁殖,新的一波蝗群即將來襲,國際社會亟須采取更有力措施共同應對蝗災,避免人道主義危機的發生。 2月25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聯合國負責人道主義事務的副秘書長洛科克和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主任比斯利共同呼吁國際社會提供更多資金,以應對正在肆虐的蝗蟲災害。 近幾個月來,嚴重蝗災席卷了從西非到東非、從西亞至南亞20多個國家,受災面積總計1600多萬平方公里。其中,東非災情尤為嚴重。東非政府間發展組織氣候預測與應用中心日前警告說,隨著雨季來臨,“非洲之角”的蝗蟲產下的卵將在3月和4月形成新的蝗群,這可能進一步加劇災情。 國際評級機構—— 蝗災將考驗該地區國家的糧食儲備能力 從去年12月起,嚴重蝗災席卷了整個東非地區。目前蝗蟲群已從原來的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索馬里三國擴散到吉布提、坦桑尼亞、厄立特里亞、烏干達、南蘇丹等國。 在社交媒體上,非洲蝗災的視頻被大量轉發。蝗蟲群如烏云般籠罩在莊稼地的畫面觸目驚心。“一小時內,它們就可以摧毀一切。”肯尼亞的一位農民感嘆,盡管蝗群出現后,當地有關部門就開始噴灑殺蟲劑,但這不足以挽救他的莊稼。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形容說:“現在蝗蟲群的面積已經能和一座大城市相比,這種現象每天都在惡化。” 沙漠蝗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破壞力的遷徙性害蟲之一,每天可隨風飛行達150公里,存活時間3個月左右,占地一平方公里的蝗蟲群一天的進食量與3.5萬人的口糧相當。蝗災將令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索馬里的1200多萬饑餓人口生活更加艱難。即將到來的第二輪蝗蟲入侵也將威脅到東非地區2500萬人的糧食供應。 蝗災已讓東非國家農業遭受重創。據估計,肯尼亞有超過7萬公頃土地受災;吉布提全國的農牧場中有80%以上遭侵害,28萬人面臨饑荒;埃塞俄比亞約有6.5萬公頃作物受災,2200多萬人口的糧食短缺問題更加嚴峻;在南蘇丹,蝗災可能會使業已緊張的糧食安全形勢進一步惡化。 東非地區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除肯尼亞以外,東非國家農業就業人口占就業總數的65%以上。國際評級機構穆迪的最新報告指出,蝗災將考驗該地區國家現有的糧食儲備能力,加劇這些國家的通脹壓力。 聯合國糧農組織—— 必須抓住防治“窗口期”迅速行動 飛機大面積噴灑殺蟲劑被視作抗擊蝗災最有效的手段,東非多國已出動軍隊參與抗災。烏干達軍方動員1000名陸軍士兵幫助應對蝗災,但烏干達農業部國務部長阿格雷·巴吉爾坦言,由于沙漠蝗蟲來得比預計早,政府還未來得及購買用于噴灑農藥的直升機和無人機。 薄弱的經濟基礎制約著非洲國家的防治能力。埃塞俄比亞僅有3架噴灑殺蟲劑的飛機,肯尼亞僅有5架。肯尼亞農業首席秘書哈馬迪·博加表示,由于當地公司“沒有大量農藥庫存”,殺蟲工作推進緩慢。而在遭受饑荒的厄立特里亞、南蘇丹等國,根本無力進行有組織的空中噴灑行動。 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迪雅里克表示,蝗蟲繼續在東非地區肆虐,導致應對成本翻番,目前至少需要1.38億美元。聯合國糧農組織已為幫助該地區抵御蝗災發起一項7600萬美元的籌款計劃,但至今只落實了2000萬美元,且一半來自聯合國應急基金。 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當3月雨季來臨,東非大部分地區植被長出來后,蝗蟲的數量可能迅速增長500倍。這意味著,一旦錯過了目前的防治“窗口期”,東非地區可能暴發更大規模的蝗災,將對今年的糧食生產造成毀滅性影響。“我們必須迅速采取行動,避免全面災難的暴發。”屈冬玉最近在媒體上呼吁。 對于如何防治新一輪蝗災,“全球防治蝗蟲倡議”成員、法國科學家西里爾· 皮烏認為,建立預防性的管理系統至關重要,“蝗蟲通常成群分布在降雨良好的半干旱地區,通過遠程監測土壤濕度可以比僅觀察植被變化提前3至4周預警”。皮烏建議,各國需要有專門機構盡早跟蹤和定位蝗蟲的分布、生長階段和種群大小等,在蝗蟲成群聚集之前采取預防性措施,用生物農藥將還未長出翅膀的蝗蟲殺滅。 氣象學家—— 氣候變動導致極端天氣多發加劇災害 西非和薩赫勒地區在歷史上是沙漠蝗蟲災害的頻發地,但像目前如此大規模的災情并不多見,上一次糧農組織對非洲國家發布嚴重蝗災警告要追溯到2003年至2005年。 專家普遍認為,此次蝗災與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密不可分,罕見的長時間降水為蝗蟲繁殖帶來有利條件。古特雷斯在不久前閉幕的非盟峰會上說,影響非洲許多地區的蝗蟲數量和規模是空前的,氣候變化是加劇蝗災的重要因素。 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蝗蟲防治專家基思·克雷斯曼分析認為,印度洋上空氣旋活動頻率的增加,與“非洲之角”蝗蟲群的增殖有著直接關系。根據克雷斯曼的研究,沙漠蝗蟲危機可以追溯到2018年5月,一個熱帶氣旋越過阿拉伯半島南部的一片空曠沙漠,在沙丘間形成了短暫的湖泊,沙漠蝗蟲借此繁殖。5個月后,另一個熱帶氣旋導致也門和阿曼邊界附近的降雨增加,使得蝗群進一步向西行進并產卵。在適當的氣候條件下,新一代蟲卵的繁殖能力可以是前一代的20倍。到了2019年夏天,蝗群越過紅海和亞丁灣抵達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東非地區異常的強烈降雨讓蝗蟲規模急劇擴張,形成現在的嚴重災害。 東非蝗災的形成證明,氣候變化正在讓全球不同地區產生連鎖反應。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一篇文章引用了氣象學家鮑勃·漢森的研究指出,全球氣候變暖讓印度洋上的類厄爾尼諾現象不斷增加。當地球升高1.5攝氏度時,這種現象就會成倍發生,給阿拉伯半島和東非帶來暴雨,也會造成澳大利亞的高溫干旱,引發森林大火。文章總結道,“人類活動使海洋環流模式發生了不利的改變,引發了一系列異常的自然現象”。為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影響,專家呼吁,世界各國應加強合作,共同應對考驗人類生存環境的種種危機。(呂強)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