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強困難群眾兜底保障?中央財政下撥1030億
2020-03-15 07:07:32?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陳瑋 我來說兩句 |
如何加強困難群眾兜底保障? 新華社北京3月14日電 題:如何加強困難群眾兜底保障? 新華社記者余俊杰、王希、董瑞豐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受疫情影響,一些原本經濟基礎薄弱的群眾陷入了困境。如何強化兜底保障工作,防止因“疫”致貧、返貧,維護困難群眾切身利益? 14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由財政部、民政部、國家衛健委有關負責同志就強化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工作介紹情況。 強化困難群眾兜底保障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會不會影響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工作? “我們不會因為疫情問題,而影響今年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的落實。”財政部社會保障司司長符金陵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他表示,盡管一季度財政收入受到階段性影響,但我國經濟規模大、潛力足、韌勁強,財政收入規模較大,調整的潛力和余地也比較大。 一系列沉甸甸的數據,可以印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兜底保障政策的落實—— 截至3月13日,全國各級財政安排的疫情防控投入已達到1169億元。 中央財政目前已提前下達了1030億元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支持地方統籌安排用于困難群眾生活保障。 今年中央財政進一步增加醫療救助資金規模,目前已經下達醫療救助資金261億元。 截至2月底,全國低保支出303億元、臨時救助支出29億元、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支出6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6%、19.4%和26.6%。 這些資金是老百姓的活命錢,一分一厘都要精準分配、管好用好。如何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 對此符金陵表示,財政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盡快下達今年剩余的困難群眾生活保障資金,進一步向湖北等疫情嚴重地區、保障任務重的地區以及財政比較困難的重點地區傾斜。在加快撥付進度的同時,還將加強資金監管。 落實直接救助 紓困疫區人員 疫情發生以來,由于采取交通管控等措施,滯留在武漢等疫區的部分外地人員生活上遭遇困頓。 針對此部分困難群眾,符金陵介紹,按照滯留時間、當地生活成本等,由急難發生地給予直接救助,所需資金由地方統籌使用中央財政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和地方安排的資金來統一解決。 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司長劉喜堂說,對滯留武漢的外來人員,民政部門目前主要有兩種方式救助:一是提供臨時的住宿、飲食等幫扶;二是對受疫情影響找不到工作又得不到家庭支持,基本生活出現暫時困難的外來務工人員,可以按規定給予臨時救助,主要是發放現金補助的方式。 據悉,2月22日,武漢市出臺了《關于開展滯留在漢外地旅客臨時生活救助的通知》,對生活困難人員一次性給3000元的補助。2月27日,又出臺了《疫情防控期間滯留在漢的外地人員服務保障工作實施方案》,提出了對外地滯留在武漢人員的一系列幫扶救助方案。 截至3月13日,武漢市共設置69個安置點,累計安置4843人,累計向5839人發放臨時生活困難救助金1609.8萬元。困難群眾可通過社區和街道申請救助,也可以撥打武漢市和各區的社會救助服務熱線,還可以在線通過二維碼申請。 足額補助、應保盡保:“兜底”各地各類困難群眾 據民政部初步統計,今年1月至2月共發放價格臨時補貼16.9億元,約有3100萬群眾受益。 據劉喜堂介紹,為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工作,民政部采取了及時足額發放各類補助、切實做到應保盡保、加大對新冠肺炎患者及受影響家庭的救助力度等措施。 “一些人原本可以外出就業,受疫情影響出不去了,家庭收入可能就降到低保標準之下,要將他們及時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劉喜堂說。 同時,民政部門正在簡化社會救助程序,適當下放救助審批權限,讓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困難群眾申請救助可在窗口或線上辦理,縮短時限,也可通過電話申請、咨詢,入戶調查可采用視頻等方式,資金發放都是直接打到銀行卡上。 “比如重慶近期出臺措施,對困難群眾中的患者,按照當地低保標準的2倍按月發放臨時救助金。”劉喜堂說。 對于散居特困人員、居家隔離的孤寡老人、孤兒以及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有關部門也對他們的生活保障做了專門安排,要求及時報告、妥善照顧、加強主動探視。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困難群眾受疫情影響較大,原有的脫貧攻堅兜底保障任務更重了。”劉喜堂說,民政部為此專門部署安排,聚焦重點地區和人群,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兜底保障。 劉喜堂表示,對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孤兒、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要及時足額發放補助。對于受疫情影響比較重的地區,還要進一步增發生活補助,例如在湖北的上述困難人員,城市按照500元的標準、農村按照300元的標準給予生活物資救助。 符金陵介紹,財政系統將延長公益性崗位政策的實施期限,研究開發一批新的公益性就業崗位,對就業困難的人群提供幫扶。同時,進一步發揮扶貧資金帶動作用,大力支持農村勞動力務工就業,增加收入,努力減輕疫情對困難群眾的影響。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