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訪 | 餐館、商超、銀行防疫登記的個人信息,都去哪兒了?
2020-04-16 15:12:36?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責任編輯:李雅蘭 我來說兩句 |
從餐館到商超、銀行,甚至是二手房中介,門口都擺一張小桌、放一摞登記表,顧客進門前都得詳細寫下姓名、電話、身份證號等個人信息——這成為各行業復工迎客的“標配”。 但這些牽扯客人隱私的信息最終去了哪兒?有沒有得到保護?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走訪發現,一些商超、餐館、銀行的門店雖然為疫情防控做登記,但卻出現個人信息登記表隨意擺放、無人看管,暗藏泄漏風險,也讓市民直呼擔心。 登記信息無人管?路人都能看 “平時最怕二手房中介打騷擾電話,如今進店咨詢反而要留下一大堆信息填好。”朝陽區清苑路,市民郭先生從路邊的一家我愛我家中介門店走出。他有點擔心:留下的這些信息表面看是為了疫情防控,但實際上會不會有泄露風險。 記者走訪發現,本市餐廳、銀行、二手房中介、商超在內的各業門店大多都需要登記到訪客人的個人信息,主要涉及姓名、電話、身份證號等,大多采用紙質登記表記錄。其中一些門店對個人隱私信息的缺乏有效的管理,暗藏泄露風險。 麥當勞秋實路餐廳,門口小桌上的登記表記著客人的姓名、電話和體溫記錄。但店員都各自忙著,這張登記表也可以被來往的顧客隨意查看。 不遠處,易世達廣場里的屈臣氏也在大門口擺放著顧客登記的信息。但登記臺沒有店員值守、看管,記者喊了多次,才有售貨員從門店深處走來。 傍晚,榮京東街一家銀行已經下班,門口負責登記的工作人員已經不再值守崗位,但大門依舊敞開,客戶信息登記表依然擺放在大門口的桌子上,記者等待多時也未見人將信息表收走。 為啥登記?方便查找接觸者 “信息收集上來,主要是為了發現店內曾經有確診病例到訪,可以第一時間找到密切接觸者。”九龍山地區一家餐廳負責人陳旭(化名)向記者解釋,在開放堂食后,也常常有顧客詢問登記的這些信息究竟用作何用、如何保護,但他只能以自己的信譽保證。 CBD某大廈物業負責人介紹,越來越多餐廳恢復了堂食,因此要求店家做好信息登記。未來依據監控錄像查找密切接觸者時,登記表能發揮作用。 不過,面對可能存在的隱私泄露風險,一些顧客也有“對策”。記者走訪發現,很多地方的登記表信息格外潦草,甚至出現身份證號、手機號位數不夠的情況。“正是因為擔心泄露,所登記的信息中一般只保留一項是準確的,其他信息都盡量避免留真實的。”市民蔣女士不解,一般留下手機號就能找到本人,為什么非得再留下身份證號? 考慮到紙質登記表不易保存,一些企業和政府部門也推行“小程序”、APP等措施。在工商銀行北苑家園支行,辦理業務錢都得掃碼進入小程序登記,除了上述信息外,甚至還需要填寫家庭詳細住址;身份證號與手機號得通過后臺認證后才能進入。但有信息安全專家提醒,這種“網上登記”更應當小心數據安全,一旦遇到數據泄露影響面更廣。 商家自留,如何銷毀沒規定 寫滿了姓名、電話、身份證號等隱私信息的登記表最終去了哪? “商場要求我們登記好信息,但其實登記表最終都掌握在門店自己手中。”陳旭說,每天填完的登記表并不會上交,主要靠門店自己保存。未來疫情結束后如何處理,也不得而知。 多家物業負責人說,信息收集后全由門店自己負責保管,但對于之前積累下來的登記信息如何處理和定期銷毀,目前相關部門還沒有明確的規定。 針對疫情期間個人信息的保護,中央網信辦曾在2月9日發布《關于做好個人信息保護利用大數據支撐聯防聯控工作的通知》,明確為疫情防控、疾病防治收集的個人信息,不得用于其他用途;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公開姓名、年齡、身份證號碼等個人信息;除授權的機構外,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疫情防控、疾病防治為由,未經被收集者同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 但在具體執行層面,普通商場、二手房中介、餐館到底有沒有權利以疫情防控為由登記顧客信息,還值得相關部門進一步明確。 “疫情剛開始時,很多地方為保險起見大面積登記信息;但如今疫情防控已常態化,如此大面積的登記隱私信息迫切需要一套標準了。”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專家何延哲說,店家需登記哪些信息、所登記的信息如何保管、隔多久就可以銷毀,應該一一明確,堵上隱私的安全漏洞。 需要提醒市民的是,上述通知已提出,任何組織和個人發現違規違法收集、使用、公開個人信息的行為,可以及時向網信、公安部門舉報。 |
相關閱讀:
- [04-16] 剛剛!世中運晉江這個場館通過竣工預驗收
- [04-16] 上海有4例確診病例今日出院,共計489例治愈出院
- [04-16] 隔離期擅自離開、隱瞞境外旅居史,云南2人被依法處理
- [04-16] 北京昨日新增3例境外輸入關聯病例,涉及這個小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