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無產品”成爆款,直播帶貨成“帶禍”?越火越要守底線
2020-04-16 17:12:1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責任編輯:李雅蘭 我來說兩句 |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袁汝婷、席敏 隨著智能手機和5G技術的運用普及,直播帶貨已成為時下電商行業最受熱捧的潮流?!癘MG!買它!”成為網民耳熟能詳的口號,一些帶貨主播也紛紛登上熱搜。 疫情期間,直播帶貨讓人們可以宅家購物,也能緩解一些地區商品滯銷的壓力,具有廣泛的市場前景。于是,一大批名人、網紅當起主播,不少產品成為“秒空”爆款而脫銷。 然而,近期直播帶貨卻頻頻“翻車”:一些污點藝人、爭議人物成為主播;被吊銷生產許可的企業大肆售賣產品;“三無”變質產品搖身變成“網紅爆款”;刷單、買粉成了業內潛規則;同類產品廣告“天下一大抄”;一鍵下單容易,退貨維權很難……當下流行的直播帶貨,似乎變成了“看上去很美”。 “帶貨”淪為“帶禍”,背后是網絡直播電商野蠻生長埋下的重重隱患。加快規范直播帶貨行業發展,厘清人員、內容、平臺等各方責任和義務,是當務之急。 規范直播帶貨,首要是規范主播。入行須有底線,不能唯流量論,尤其要警惕一些人將污點行為、不良聲譽轉化為吸引眼球、博得關注的“資源”。要對網絡主播建立行之有效的信用信譽評定、獎懲機制,樹立正確導向。 規范直播帶貨,重點是規范商品。對直播售賣的產品要有更嚴格的準入制度,避免“線下賣不出的線上賣”,通過加強日常監管、飛行檢查、消費者投訴受理等,杜絕有安全隱患、假冒偽劣、質量不達標的商品進入直播清單。 規范直播帶貨,關鍵是規范行為。要戳破“看上去很美”的營銷泡沫,就要對數據造假和流量造假嚴查嚴打;對“最”字頻現的夸大營銷廣告嚴格取締;對“只管賣錢不管售后”的行為嚴懲不貸,支持消費者維權,倒逼行業凈化。 規范直播帶貨,平臺須扛起責任。各大直播平臺在享有“帶貨”紅利的同時,更有責任、有義務嚴格審核、監管交易合法性,嚴審線上商家資質。只有厘清責任義務,才能讓“誠信規范經營”不僅是一句口號。 有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直播電商行業的總規模達到4338億元,預計今年我國在線直播用戶規模將超過5.2億人,市場規模將突破9000億元。 越是紅火的產業,越要警惕被流量反噬,對直播帶貨行業而言尤是如此。有門檻、有底線、有規矩,才能行得正道、走得長遠。 |
相關閱讀:
- [04-16] 退役軍人事務部烈士紀念設施保護中心、退役軍人信息中心掛牌成立
- [04-16] 中紀委公開曝光一起紀檢監察干部嚴重違紀案件
- [04-16] 疫情更凸顯預付卡風險
- [04-16] 讓干部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抓落實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