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新觀察
2020-04-26 06:51:03?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李雅蘭 我來說兩句 |
新華社北京4月25日電 題:中國金融新觀察 新華社記者劉錚、李延霞、劉慧、劉開雄 疫情是場大考。金融業如何作答?抵御風險的堤壩是否堅實?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是否到位?金融改革開放的底氣是否厚實? 觀察中國金融業,發展答卷正在書寫。 面對風浪 穩中前行顯韌性 短短幾個月,中國金融市場受到國內疫情和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兩輪“沖擊波”。 春節后,2月3日金融市場正常開市。A股三大股指當天深度下挫后于4日企穩,并重拾升勢。在經歷開市之初大幅回調后,人民幣匯率有升有貶,雙向小幅波動。 展現韌性的中國金融市場不久再次面臨考驗。 隨著海外疫情快速發展,國際金融市場2月下旬開始巨震,多國股票市場大幅下挫,短時間內跌幅超過20%,多個新興市場貨幣指數下跌明顯。 在此背景下,今年以來上證指數下跌不到8%,外匯市場供求基本平穩,人民幣匯率保持總體穩定,中國金融市場的表現在國際“大風大浪”中實屬不易。 兩輪沖擊波中的“穩”源于國內疫情防控成效明顯,源于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改,也源于近年來中國金融改革開放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疫情防控的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生產生活秩序逐步恢復,這是金融穩定之前提。 中國經濟憑借國內巨大市場、齊備產業鏈等優勢展現出了較強韌性和較大回旋余地,長期向好的大趨勢沒有變,這是金融穩定之基礎。 近年來,隨著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的深入,重點領域突出風險得到有序處置,系統性風險上升勢頭得到有效控制。這是金融穩定的基礎,也為逆周期調節提供了較為充足的政策空間。 “在全球降息大潮開啟的情況下,中國貨幣政策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更注重精準施策,著力支持小微企業,同時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走出了自己的節奏。”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說。 當前,國際疫情形勢仍未明朗,世界經濟仍在疫情沖擊中徘徊,國際金融市場動蕩態勢難言結束,對國內金融市場的沖擊仍在繼續。 同時,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加大,金融體系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面臨更加復雜的局面和嚴峻的形勢。 凡事預則立。我們需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加強對國內外金融市場運行的監測,對可能出現的風險沖擊及時預判,儲備充足政策,做好應對預案。 應對考驗 服務實體經濟仍需加力 疫情之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效率迎來一次全方位壓力測試。 本固才能枝榮,根深才能葉茂。金融與實體經濟本是唇齒相依,實體經濟遭遇巨大沖擊,金融業不可能獨善其身,必須積極擔當、主動作為。 一季度,人民銀行釋放長期流動性約2萬億元,我國新增人民幣貸款7.1萬億元。超預期的流動性注入,超預期的信貸投放,關鍵時刻,中國金融政策做出及時調整,金融血脈為實體經濟恢復元氣提供有力支撐。 “太及時了。”復工復產后面臨資金壓力的一家河南食品企業從銀行拿到了2000萬元貸款,用時僅半個月。 “現在,幫助企業就是幫助銀行自己。”一位金融業人士說。 也要看到盡管政策頻出,但經濟不確定性增強,金融機構風險偏好降低,不少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獲得資金的難度增加。 應對前所未有的挑戰,需要金融業更加主動作為,深入了解實體經濟的難點、痛點,提供精準服務。 盡快修復供應鏈與產業生態,是當務之急。這方面,供應鏈金融創新與發展有較大潛力。金融機構可以通過票據貼現、應收賬款融資、預付款融資等加大對產業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助力供應鏈與產業生態修復。 這其中,如何評估核心企業的資質及產業鏈整體狀況、如何識別供應鏈真實交易關系、如何做好風險管控等,是對金融機構風險判斷能力、金融科技實力的全面考驗。 要主動作為,更要能作為、會作為,金融機構要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本領。前期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政策、5000億元普惠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分別在支持防疫保供、促進企業復工復產等方面發揮了較為重要的作用。但有企業反映,除國家出臺的專項再貸款、普惠再貸款等政策外,更希望金融機構能夠提高風控能力和對企業價值的判斷能力,提升服務效率,切實發揮資源配置作用。 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不應只是眼前的應急舉措,更要審視不足和短板,推進制度建設。 觀察每一輪的政策變動可以看出,政策趨緊時,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等融資更難;而政策放松時,這一群體的融資環境改善有時并不明顯。這反映出,在當前我國以銀行信貸為主導的間接融資體系中,缺乏與高風險相匹配的資金供給。廣大企業尤其是科創型企業如何通過資本市場獲得足夠成長,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相信經此一“疫”,金融業的變革、金融制度的優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將受到鍛造和提升。 危中求機 抓住改革開放“窗口” 目前疫情仍處于全球大流行階段,全球貿易和金融市場持續承壓,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然而,無論前方是風高浪急,還是暗流涌動,中國依然堅持金融改革開放,既聚焦當下挑戰,更立足長遠發展。 我國商品市場發育較為充分,要素市場發育相對滯后,這種不平衡結構,是制約中國經濟發展和生產效率提高的關鍵性難題。中國此時選擇向這一頑疾“開刀”,凸顯改革之毅力與決心。 完善股票市場基礎制度、加快發展債券市場、增加有效金融服務供給、穩妥推進存貸款基準利率與市場利率并軌……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明確了金融領域改革方向,為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要不失時機推動改革,善于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面臨著諸多內在問題,以改革之力突破瓶頸,是破解當前及未來發展難題的鑰匙。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認為,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通過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將提升金融市場活躍度和健康度,也必將激發出中國經濟破浪前行的新動力。 2月28日,繼彭博公司之后,國際主要債券指數供應商中的摩根大通公司也將中國國債納入旗下主要債券指數。3月20日,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羅素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等5家外資金融機構在上海舉行了“云開業”儀式。4月1日,中國正式取消對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 中國堅持擴大金融開放的舉動贏得了市場的尊重,金融市場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為中國投出了“信心票”。 國家外匯管理局最新數據顯示,一季度境內債券市場外資凈增持167億美元,同比增長48%;在經歷3月中旬小幅資金流出后,3月下旬開始,A股市場恢復外資凈流入狀態。 疫情大考之下,挑戰與機遇并存。唯有迎難而上,維護好金融市場穩定,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才能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
相關閱讀:
- [04-25] 一季度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160萬億元 同比增12.7%
- [04-25] 香港金融圈齊心抗“疫”穩市場渡難關
- [04-24] 打造多元化服務生態 捷信數字化轉型深耕金融消費新模式
- [04-23] 支持鄉村振興 重磅金融政策密集落地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