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上千名會員的縣級足協是怎樣煉成的
2020-10-11 09:21:12?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陳小妮 我來說兩句 |
新華社福州10月10日電 題:擁有上千名會員的縣級足協是怎樣煉成的 新華社記者肖世堯、張逸之 2005年初,福建省南安市的一群足球愛好者找到剛過而立之年的青年企業家戴寬南,邀請他出任即將成立的南安足協的主席。這幾十個足球愛好者,是當地一個球迷組織的活躍分子。“年輕小伙子想踢球,沒有隊伍也沒有組織。一腔熱血決定要成立足協。”戴寬南回憶。 在那個足球普遍不受重視的年代,一個縣級市里的“草臺班子”既沒錢也沒政策,想要成立足協談何容易。找到當時事業已小有成就的戴寬南,則是希望通過他的號召力,給這個新生組織奠定一點底氣。 戴寬南既不踢球,也不懂球,面對邀請他著實猶豫了許久。“一個民間組織,憑幾個人的熱情能做多久?”但他最終答應了下來,“他們的這份執著讓人感動,我想就當成一份公益事業來做吧。” 讓戴寬南沒想到的是,這個足協主席他一做,就是15年。時光荏苒,戴寬南的頭銜越來越多:福建省足協副主席、泉州市政協常委、南安市人大常委……他還多了一個習慣,每周至少踢一場球。“我現在是三分之一的時間經營事業,三分之一參政議政,還有三分之一專注足球。可惜就是我踢球太晚了,球技差了點。”戴寬南笑稱。 而隨著戴寬南一同改變的,是南安這片曾經的“足球荒漠”。南安足協也從最初的63人發展到上千名會員。這群民間足球愛好者用15年的時間,平地起高樓。 創業 政府公務員、郵政局職工、學校老師、銀行職員……這是南安足協創始人們的職業構成。最初,對于如何利用業余時間辦好足協,誰也沒有答案。 “大家關于協會的發展有時會有分歧、有矛盾,我還要花費精力協調化解,也有很困惑迷茫的時候。”戴寬南回憶,協會創立伊始,活動經費基本靠自籌。“我可以多出一些,但如果就靠我一個人,是不可能長久的。” 南安足協副秘書長林藝雄仍記得自己四處碰壁的場景。“南安沒有足球底蘊,想要發展必須培養青少年足球愛好者。我們跑遍了市區周邊的所有中小學,沒有一個學校支持。” 2006年,南安足協發起全市第一屆小學生三人制足球賽,都找不出一塊合適的標準足球場。比賽結束后,林藝雄找到參賽選手的聯系方式,挨個打電話說服家長帶孩子來參加足球培訓班。“訓練在寒暑假,費用全免還提供服裝,這才有了最開始來培訓的20多個人。”林藝雄說,這樣的免費培訓,一堅持就是14年。 就這樣,足協組織的比賽從三人制發展到五人制、八人制,再到11人制,再從草根足球擴展到校園足球。戴寬南還號召企業界的朋友通過足球參與慈善事業,南安市慈善國際足球邀請賽應運而生。“南安是民營經濟發達地區,民營企業家有回饋家鄉的傳統。籌集的經費都捐獻給了當地學校,用于改善設施和開展足球運動。兩者結合既能提升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也能擴大足球的影響力。”戴寬南說。 至于活動經費,都是大家一點一點湊出來的。在南安足協的賬本上,記錄著歷年捐款信息,數額從幾百、幾千到幾十萬、上百萬。無論能力大小,每一位會員都在為協會發展盡一份心。“大家都希望南安足球能發展好,沒有私心,不圖回報。”戴寬南說。 在協會引領下,各鄉鎮的足球愛好者也被動員了起來。2010年初,南安足協石井鎮分會成立,成為足協的第一個分支機構。“鄉鎮也有人想踢球,我們鼓勵他們組織起來在有條件的鄉鎮成立分會,這樣既能壯大組織,協會工作在鄉鎮也有抓手。”南安足協創始人之一、現石井鎮鎮長黃育奇介紹。 等到成立五周年時,曾四處“打游擊”的南安足協有了自己的辦公場所。隨著辦公室、會員部、競賽部、宣傳部、廣告部等部門的逐步設立,這個“草臺班子”的規范化運作已初具雛形。但想要進一步發展壯大,戴寬南清楚,還需要一個契機。 這個契機很快到來——足球開始得到南安市委市政府的重視。2012年,南安成立由市長任組長的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2016年,由市委書記任組長的南安市足球發展改革領導小組正式組建。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足球的工作模式,在南安延續至今。 彼時已初具規模的南安足協順勢從民間走向官方,成為引領南安足球發展的龍頭。戴寬南同時擔任了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和足球發展改革領導小組的辦公室主任。他和他的這群足球愛好者們,活躍在南安足協、校足辦、足改辦“三塊牌子”的背后。 “足球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但支持不會憑空而來。我們多年來踏踏實實做出了成績,展現出了干事業的能力,政府才會下定決心做足球,并且把很多重要工作交給我們一個民間組織來做。”戴寬南說。 活力 步入正軌的南安足協很快展現出了民間組織所特有的活力。 本身就是學校老師的林藝雄在2012年出任了南安校足辦工作組組長。既有足協背景又有教育系統身份的他,對南安校園足球和體育系統的比賽和青少年培訓進行了一體化設計。他搭建的五個年齡段梯隊既參加校園足球比賽,同時也代表足協。 “我們體教之間沒有任何壁壘,因為本身就是一體的。每年市財政的100萬校園足球專項經費也是先進入足協,再來協調使用。”林藝雄介紹。 這種模式下,足協的社會資源也源源不斷地注入校園。南安足協秘書長吳煥勇介紹,協會聘請了17名專兼職教練員為校園足球的孩子們提供訓練。教育部門規定嚴格,無法給在職老師發放津貼,就以足協的名義給每位老師每月800元的周末訓練補助。 2012年5月,南安成立縣級“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基金”,“足球+慈善”的規模進一步擴大。據不完全統計,多年來,南安社會各界資金投入已超過5000萬元,推動在校園內新建和改造的足球場地達179塊。 曾經沒有學校愿意搞足球的南安,2016年被教育部評選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目前的“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校”達到51所,“全國足球特色幼兒園”5所。即將舉行的2020年“市長杯”南安中小學足球聯賽,報名球隊達到100支。 校園足球如火如荼,南安的社會足球發展也取得長足進步。據統計,南安足協共在7個鄉鎮、駐地部隊和福州設立了9個分會,正式注冊會員1051人。2019年,協會共舉辦各年齡段足球賽576場,石井等4個分會還舉辦了鎮級的足球聯賽。 不同身份背景的上千名會員成為協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戴寬南介紹,南安足協的16名副主席基本都是民營企業家,他們為協會提供了大量贊助。“他們有些是一直喜歡足球,有些是后來了解足球,最后支持足球。我們因為足球結緣,很多生意也走到了一起,然后再一起投資足球。”戴寬南說。 “協會要年審,來自民政局的會員會提供建議。有法務問題,做律師的會員會來幫忙。宣傳系統的會員,會幫忙聯系媒體……很多事情在協會內部就能推動。”戴寬南說。 周劍鋒是南安足協創始人之一,15年里他歷任多個崗位,在2020年履新南安市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局長。“當時想不到能發展到這個程度,現在的南安足協已經成為全市體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全國縣級足協組織中一面鮮明的旗幟。”周劍鋒感嘆道。 “市文體旅局的體育科人手不多,經費管理也比較嚴格,主要起協調和指導作用。足協能夠靈活調動社會上的人力物力,按照市場規律來辦活動、組織賽事。”周劍鋒說,“南安足協本身就出身民間,我們已經形成了非常好的管辦分離模式。” 談到近年的發展,戴寬南認為南安足協最大的優勢是團結。“其實任何一個城市,找到一千個愛踢球的人都不難,難點在于如何讓他們聚集在一起。各行各業都有愛踢球的,我們都團結起來,讓他們為足球發展出力。” 南安足協95名理事中的絕大多數人至今都是兼職,利用業余時間參與足協事務,不在協會領一分錢工資。 “可能這也是我們來自民間的優勢,我們不單單是南安體育人的協會或者南安教育人的協會。我們是南安所有喜歡和關心足球發展的人的協會,所以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戴寬南說。 遠景 2015年,《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正式施行,全國的足球事業蓬勃發展。這件足球人的大喜事,卻讓戴寬南隱隱感到一些憂慮。“很多地方不搞足球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取得了一些成績。現在大家都開始重視足球了,我們協會怎么繼續前進?” “到目前為止,協會很大一部分資金來源還要靠贊助。長遠來看,協會必須要自身具備造血能力,實現自收自支才能良性發展。”戴寬南說。 如何才能造血?這群民間足球愛好者反復論證調研發現,有沒有屬于自己的訓練基地,是地方足協盈利能力的分水嶺。2017年,一個宏大的計劃開始醞釀——南安要建自己的足球訓練基地。 “我們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里。南安的冬天很暖和,離高鐵站和機場都很近,相對消費水平也不高。等基地建好了,能夠承接隊伍的冬訓和各項賽事、活動。”戴寬南介紹。 在南安足協辦公室的顯眼位置,擺放著訓練基地的設計圖紙。基地與市政府規劃的體育小鎮理念相結合,將擁有11塊標準足球場。“我們的設計規劃還有資金問題都解決了,具體建設因為選址問題耽擱了一陣,現在正在積極地重新選址籌備之中。”吳煥勇說。 2019年,南安市入圍21個全國社會足球場地設施建設重點推進城市,獲得2000萬元專項資金,要在2020年底前新建22塊足球場地。 “整個項目預算4000萬,市財政支持了200萬,其余的資金缺口都由南安足協自己來多方籌集補齊。”戴寬南說,自己捐錢籌錢也要做,因為他從中看到了機會。為此,他個人率先捐款500萬元。 “我們先從這些新建的社會場地開始,積累運營經驗,可以為訓練基地建成后的運維打下良好基礎。”戴寬南表示。 在戴寬南的推動下,南安足協全資成立了福建南足足球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協會的兩位副秘書長王文涵和周尊達分別放棄了市農業銀行高管和政府公務員的工作,全職投身到新公司的籌備和運營之中。 “一方面因為我真的喜歡足球,另一方面我很看好南安足球未來發展的前景。”周尊達說。 戴寬南規劃,等協會具備了一定的盈利能力,就可以嘗試引入一支乙級的職業球隊,借此進一步盤活南安的足球市場,帶動青少年和社會足球發展。 “希望有一天,南安有一支頂級的職業足球隊,國家隊能出現南安籍的球員。”戴寬南說,“‘團結、持續、包容、創新’,我們會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